久久国产综合久久精品,最新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午夜一区二区亚洲福利VR,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视频

    <sub id="o9wyg"><ol id="o9wyg"></ol></sub><sub id="o9wyg"><ol id="o9wyg"></ol></sub>
    <legend id="o9wyg"></legend>

    您所在的位置:冠縣信息港 > 新聞頻道 > 冠縣新聞

    風雨60年汽車站變遷見證聊城經濟社會發(fā)展

    發(fā)布:2014-8-20 8:52:06  來源:聊城信息港  瀏覽次  編輯:佚名  分享/轉發(fā)»

      在聊城火車站的東南方向,矗立著一座多功能的現(xiàn)代化客運中心,這就是聊城汽車西站。

      18日,聊城汽車西站正式啟用,也從這一天起,聊城發(fā)往西南方向的客車都由這里始發(fā)。

      聊城汽車西站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售票大廳400平方米,候車大廳3645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800名旅客候車。聊城汽車西站設有16個微機售票窗口,17個檢票口,32個發(fā)車位,日發(fā)班次400多個。這也意味著,聊城市已經擁有汽車總站和汽車西站兩所一級汽車客運站。

      回顧往昔,聊城汽車站的變遷,體現(xiàn)了一個城市的拓展,也承載了很多市民的記憶。它一路向東北遷移,猶如一塊強力吸鐵石,所到之處皆成“黃金寶地”,讓聊城城區(qū)外延無限擴展。8月15日到17日,記者歷時三天采訪,用文字記錄聊城汽車站60年的滄桑巨變。

      四次變遷

      50年代最早的汽車站如今只剩模糊的記憶

      2014年8月16日下午3點,古城區(qū)樓北大街。

      這天氣溫較高,游玩的人并不多,街道上不時有車經過,少有鳴笛聲。

      由于放暑假的緣故,樓北育英小學靜悄悄。如果不是聽上了年紀的老人提起,很難想到上個世紀50年代,這里就是最初的聊城汽車站。

      記者從聊城交運集團企業(yè)發(fā)展史中獲悉,1950年1月,國營平原省運輸公司聊城汽車站在此成立。同年12月,平原省運輸公司將從日寇手中繳獲的八部“豐田”汽車交給聊城汽車站使用,開辟了聊城—禹城、聊城—臨清兩條客貨運輸線路。

      記者查閱到最早的汽車站資料圖片,從黑白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的車站很簡陋,說是車站,其實只有幾間平房,售票條件也非常艱苦。上了年紀的老人告訴記者,1958年以前,聊城地委專署機關、專區(qū)醫(yī)院和聊城縣直屬機關、百貨公司、新華書店和汽車站一樣,都在古城內。那時候出行主要靠步行,別說去濟南和禹城,就連古城區(qū)都很少出去。

      對于聊城最早的汽車站,就連不少上了歲數(shù)的老聊城人也都記憶模糊,只有這少量的珍貴文字和圖片,還原聊城汽車站最初的模樣。

      70年代新建的汽車站成為聊城城區(qū)新地標

      時光流逝,東昌路和柳園路路口(現(xiàn)金鼎商廈)處逐漸發(fā)展為聊城的第二個中心,當時被人們稱作“東北新區(qū)”。1969年春,聊城汽車站遷至柳園北路與聊城飯店為鄰,東與建筑公司相望,候車室面積也增加到200多平方米,成為聊城城區(qū)繁華路段的新地標。

      今年52歲的張巧玲當時是汽車站的售票員,她1979年參加工作。張巧玲回憶說,那時候的聊城汽車站除了濟南、禹城和德州外,幾乎沒有始發(fā)車,全部都是過路車,車票也還是那種很簡易的硬板票,聊城到濟南的票價僅為2.5元,每天多說能賣三四百塊錢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售票額也超不過500元,當時的客流大都集中在過年前后,多為回娘家或者走親訪友。小小的候車室根本容納不下這么多人,旅客只得在街頭露天候車,倘若遇到雨雪天氣,等車的人往往叫苦不迭。張巧玲說,當時發(fā)車還都是用一根繩子拉著,有人手持小紅旗,駕駛員根據(jù)指揮員揮舞的紅旗發(fā)車。

      當時的車大多是33座的“老解放”,那時候旅客多車輛少,33座的車都能擠進50多個人。過年的時候如果車輛不夠用,會臨時抽調解放牌的貨車來加班,上面蓋上棚子,下面搭上梯子。今年58歲的老駕駛員高登峰告訴記者,那時候的口號就是“多拉快跑”,只要能塞進去關上門就能發(fā)車,駕駛員都被擠得歪著身子開車,那時候還沒有超員的概念,唯一要解決的是讓旅客能走得了。

      90年代的汽車站已經建設得頗具規(guī)模

      雖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是當年人民廣場上矗立在聊城汽車站的石英大鐘都還存在在聊城人的記憶里。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汽車站設施越來越完善,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原汽車站日發(fā)送班次由原來的30多個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276個,日發(fā)送量由原來的不足1000人次發(fā)展到當時的10000人次,客運班車通達六個省、市,可直達北京、天津、石家莊、長治、鄭州、開封、青島、煙臺等城市。

      為滿足客流量急劇增長的需求,1989年年底,我市動工拆除老車站,原地新建聊城汽車站。1990年12月11日竣工,新落成的聊城汽車站以北方建筑風格為主調,外觀雍容典雅。尤其是氣勢雄偉,巍峨挺秀的鐘樓,垂直高度為38.5米,由電腦控制,這座用音樂報時的方形大石英鐘,也成了時代的印記。

      翻蓋的新車站建筑規(guī)模為4600平方米,成為聊城地區(qū)的重要交通運輸樞紐。與此同時,聊城長途汽車站也更名為聊城長途汽車總站,下設昌東、昌北、陽谷口、臨清口四個衛(wèi)星站。

      張巧玲介紹說,這時候的客流量已經明顯增多,其中外出打工的客流增長最為明顯,當時所售的汽車票也由最初的硬板票變成了定額票和補充票,后來又采用了微機售票。票價增加了,車輛也不斷增多。

      聊城汽車總站副站長李秀云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的汽車站還都是敞開式管理,中短途班車從候車室前面發(fā)車,長途班車從候車室后面發(fā)車,根本沒有現(xiàn)在這種電子顯示屏,都是掛個牌子寫著到從聊城發(fā)往哪里。而且當時只有進站,沒有出站,更沒有什么安全檢查,檢完票就直接從站前路(現(xiàn)柳園路)發(fā)車了。

      由于當時的汽車站已經建設得頗具規(guī)模,站前路上行人車輛不斷,管理起來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進入新世紀,汽車總站更加正規(guī)化和信息化

      隨著聊城交通網(wǎng)絡建設的逐步推進,城市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和人口數(shù)量的快速增長,原有的汽車站已無法滿足現(xiàn)有的需求,需要一個新的現(xiàn)代化車站。

      2003年1月15日,聊城汽車站搬遷到聊城市柳園路北首,占地面積65畝,建筑面積16000平方米,由商業(yè)區(qū)、候車辦公區(qū)、快速發(fā)車區(qū)及停車場、站前廣場五大部分組成,F(xiàn)共有125條省內外長短途客運線路,輻射聊城8個縣市,省內17地市,國內9省3個直轄市,營運里程3萬余公里,日發(fā)班次1600余個,日發(fā)送旅客2萬人次,是聊城市最大的公路客運站,省交通運輸廳核定的一級汽車客運站,下設汽車西站、汽車南站、香江市場發(fā)車區(qū)、農貿發(fā)車區(qū)及2個衛(wèi)星站。

      新車站明亮的玻璃窗、寬敞的候車大廳和發(fā)車區(qū)都和以前的車站形成鮮明的對比。李秀云說,新車站跟以前車站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檢票變成了一對一,以前都在一個很小的鐵皮屋里,冬冷夏熱,檢票員忙完了就趕緊出去,不愿在里面多待一分鐘,F(xiàn)在的電子顯示屏也取代了以前的指示牌,發(fā)往哪里的車旅客一目了然。尤其是從2008年奧運會以后,全社會的安全意識都提高了,開始不斷強調安全,進站出站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查,車輛也絕對不會出現(xiàn)以前那種人貨混裝,超員超載的情況。

      三次換代

      “解放”變“東風” 安上收音機

      提起來以前的老解放汽車,如今60多歲左右的人都還記憶猶新。

      老解放汽車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運營主力,那時候的解放汽車座位都是硬板凳,后面的靠背非常矮,而且行駛速度很慢,從聊城到濟南得跑四五個小時。今年58歲的高登峰告訴記者,那時候解放汽車不光坐著不舒服,駕駛員開著也費勁,離合一踩吱呀吱呀響,不用點力氣根本踩不下去。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批東風汽車取代了老解放汽車。跟解放汽車相比,能開上東風汽車簡直太幸福了。“離合好踩了,剎車好用了,視野寬闊了,駕駛員頭上有風扇,車里還安上了收音機,開車的時候能聽收音機,之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現(xiàn)在回憶起來,高登峰還笑得合不攏嘴。

      除了駕駛條件改善之外,東風汽車的座位都已經改成了高靠背,坐車的時候頭能直接倚在靠背上,舒適度也提高了一大截。

      市民王先生回憶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聊城到濟南一天只有三趟車,早上7點,下午1點和下午5點。那時候如果去濟南辦事,坐上午7點的車走,到濟南已經中午了,如果5點之前辦不完事,只能在濟南住上一晚,坐第二天中午的車回來。后來人們就直接發(fā)展到下午1點或5點坐車去濟南,當晚住下,次日辦完事再回來,這樣還能節(jié)約一些時間。

      “東風”換“大宇” 車里有空調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駕駛員都非常辛苦,那時候的車沒有轉向助力,汽車轉彎的時候駕駛員都得站起來用盡力氣硬扳方向盤。那時候還都是前置發(fā)動機,就像在駕駛員身邊安了一座鍋爐,夏天氣溫高,水箱開鍋駕駛員燙傷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又是十年過去了,市民的出行從簡單的“是否走得了”提升到“不僅要走,還要走得舒服、快捷”。1997年,聊城地區(qū)汽車運輸總公司(現(xiàn)聊城交通汽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購買了三部每部價值110萬元的大宇牌超豪華客車,從此告別了聊城無豪華車的歷史。

      高登峰說,當時的大宇環(huán)境堪比現(xiàn)在的飛機,上車就有種進了五星級賓館的感覺,車里有空調電視,鋪著綠地毯,公司還專門為這三輛車成立了保潔小組和維修小組,全都是挑選的拔尖人才為這三輛車服務;跟車的乘務員也是層層選拔,百里挑一,如果途中經過景點,乘務員都會給大家進行介紹。跟以前的車相比,大宇汽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增加了轉向助力,再也不用站起來打方向盤了,此外大宇汽車還變成了后置發(fā)動機,車內基本無噪音,駕駛空間寬敞了許多,駕駛環(huán)境得到了質的改變。

      “喝油”改“吸氣” 黑煙沒有了

      最近這兩年,隨著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逐漸提高,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逐漸取代了原來的“柴油車”。

      新能源汽車以為清潔燃料,其排放污染大大低于以柴油為燃料的汽車,尾氣中不含硫化物和鉛,是一種減輕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此外,發(fā)動機使用天然氣做燃料,運行平穩(wěn)、噪音低、不積炭,能延長發(fā)動機使用壽命,不需經常更換機油和火花塞,可節(jié)約不少維修費用。

      高登峰打了個比方,現(xiàn)在的天然氣汽車排放出來的尾氣就跟咱們家燒水冒出的水蒸氣差不多,對環(huán)境基本沒有污染。他說,這幾十年,從剛開始的老解放汽車發(fā)展現(xiàn)在的天然氣汽車,車型的每一次更新都代表了社會的進步,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

      兩個見證

      見證聊城城區(qū)“長大了”

      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古城就是聊城的中心,那時候要從聊城去濟南,要從古樓北的汽車站乘坐長途汽車,經過北關橋在北關街、聊堂路路口聊,沿護城河(東昌湖舊稱)北岸向東北行,公路的北面是北壩,至老王口橋(今王口橋之南),再向東到板橋出聊城。當時的東昌路還是309國道,人們稱作“北順河街”,兩側還都是莊稼地和村莊。

      城市發(fā)展,交通先行,隨著城區(qū)的中心向東北擴大,聊城汽車站從古城搬到現(xiàn)人民廣場處,又給這里注入了新的生機。經過短短幾年時間,這里從一個阡陌縱橫的農村變成了極具現(xiàn)代氣息的商業(yè)中心。

      隨著城市內部不斷擴容,人民廣場的汽車站布局在整個大交通中顯得越來越不合理。特別是汽車站靠近商業(yè)繁榮區(qū),客車在市內橫穿,加重了市區(qū)內交通壓力。于是,2003年,汽車站遷到柳園路北首,現(xiàn)在再去濟南,可以直接從外環(huán)上高速,更加方便快捷。

      見證出行越來越方便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車少人多,想坐車是需要頗費功夫的。那時候的人們?yōu)榱俗掀,半夜去買票是常事。尤其是過年的時候,探親的人多,為了能排隊靠前一點,半夜三更起來吃完飯就趕緊往汽車站跑,常常一凍三四個小時等著買票上車。即使這樣,也不能保證就一定能買到票。如果當天趕不上車,只能回家第二天再半夜起來排隊去買票。

      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雖然運力增加了,但仍然是供不應求。當時如果有人能在汽車站托熟人買張票,都覺得是很幸運的事情。

      現(xiàn)如今,隨著公路路網(wǎng)的逐步發(fā)展,一條條寬敞的高速公路通向全面各地,四通八達的公路網(wǎng),使鄉(xiāng)村、城市融為一體,為市民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中短途班車幾乎是隨到隨走,以前那種一等四五個小時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節(jié)假日客流多的時候,還會根據(jù)實際情況增設正規(guī)加班車,基本不會出現(xiàn)旅客滯留的情況。此外,電話訂票、網(wǎng)上購票,城區(qū)遍布代售點,大家購票非常方便。

      如今,汽車西站正式啟用,又將給市民出行帶來更大的便利。

      一個相同

      紅燈多限速多,到濟南的時間和十年前差不多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聊城到濟南所用的時間就保持在兩個小時。

      上個世紀90年代,高登峰曾經跑過聊城至東阿線路,那時候雖然路況不好車速慢,但是路上基本不停,只要過了東風池這個紅綠燈,往東基本是暢通無阻,如果沒有人半路上車,這一路上就不再停了。所以那時候從聊城到東阿也只需要用1個多小時。而現(xiàn)在從聊城到東阿,出城區(qū)就得半個小時,而且路上限速多了,車也跑不快,到東阿的時間和以前相差不多。

      再說聊城到濟南,現(xiàn)在用時為1個小時40分鐘,現(xiàn)在下了高速就不是紅燈就是堵車,真正在高速上的時間只有50分鐘左右。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城市的發(fā)展和變化,車多了,紅燈和限速自然就多了,所以聊城到濟南的時間和十年前基本相同。

      白駒過隙六十年,聊城已滄桑巨變,時間忠實地記錄下聊城汽車站的變遷。從最初古樓北到人民廣場,再到現(xiàn)在的柳園北路,汽車站用自己的“足印”見證了一個城市的發(fā)展和長大。一座城市繁榮與否,交通最能說明問題,F(xiàn)如今聊城汽車西站的正式啟用,也必將對聊城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記者 秦臻)

    相關文章

    網(wǎng)友評論

    評論加載中...
    贊助商推廣鏈接
    Copyright © 2003-2009 Guanx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