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综合久久精品,最新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午夜一区二区亚洲福利VR,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视频

    <sub id="o9wyg"><ol id="o9wyg"></ol></sub><sub id="o9wyg"><ol id="o9wyg"></ol></sub>
    <legend id="o9wyg"></legend>

    您所在的位置:冠縣信息港 > 新聞頻道 > 冠縣新聞

    聊城古稀老人著書論聊城 勘正多個史料說法

    發(fā)布:2015-5-18 12:05:14  來源:聊城新聞網  瀏覽次  編輯:佚名  分享/轉發(fā)»

    11111111111.jpg11111111111.jpg圖為陳昆麟在翻閱文獻資料。

      今年72歲的陳昆麟,是一位著名的文物專家,退休后,他并沒有停歇,繼續(xù)忙碌著他鐘愛一生的文物考古工作。

      1968年,陳昆麟畢業(yè)于山東大學歷史系,從此,他與文史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近50年的時間里,他每天都與歷史對話。50年,他積淀了豐富的文史知識。近幾年,他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結合他多年的考古實踐,結集出版了數十萬字的《聊城論考》一書,系統勘正了一些歷史上的謬誤,并且將自己近幾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再一次呈現給讀者。

      《聊城論考》一書出版后,引起業(yè)內廣泛贊可。這本書有哪些可圈可點之處?近日,記者對陳昆麟進行了采訪,聽他說說聊城歷史上的亮點。

      氣候:

      聊城曾為亞熱帶氣候

      魯西平原廣袤無際,這得益于一條大河——黃河。歷史上的黃河在此縱橫捭闔,很任性。黃河每一次任性,給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泥沙,這成為聊城地貌改變的原因之一。

      那么,原來的聊城是怎樣的地貌呢?陳昆麟對這個問題做了深入研究和考證。

      陳昆麟說,大約在一萬年前,全球性的最后一次冰期消退,我國黃河流域的氣候逐漸變暖。氣溫雖然有所上升,但仍然寒冷干燥。距今8000-5000年間,進入后冰期最溫暖、最濕潤時期,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3-5度。處于黃河中下游的聊城,當時正處于這一氣候條件下。此時的聊城,黃河奔流,湖沼密布,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僅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也提供了豐富的魚類食物。

      陳昆麟介紹,植物的孢子和花粉,雖然是顆粒,但是異常堅硬。因此,考古工作者通過對土壤中的孢子和花粉的分析,就可以找到當時在這一地帶生長的植物種類。目前,聊城市范圍內雖然還沒有找到這一時期的孢子和花粉,但是,依據同一緯度線區(qū)間的考古資料,也可以考證出聊城市域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也因此,陳昆麟按照這一原則,開始了他的考證。

      環(huán)境考古工作者通過對陜西渭水流域土壤中孢子和花粉的分析研究,發(fā)現了當時生長在這一地區(qū)的草類植物有蒿藜、禾草、葎草等,樹木有柳、胡桃、鵝耳楊、櫟、榆、柿、鐵杉等。鐵杉這種高大的針葉樹種,喜溫暖的氣候,當今分布在秦巴地區(qū)以南的亞熱帶地區(qū)。而距今8000-5000年間,渭水流域地區(qū)也生長著鐵杉,這證明當時的渭水流域屬于亞熱帶氣候。在河北南宮,與渭水流域相對應的地層中,也發(fā)現了只能生長在亞熱帶地區(qū)的植物楓香和山毛櫸的花粉。在山東歷城也曾發(fā)掘出已經碳化的竹節(jié),這說明南方生長的竹子在歷史上也在黃河流域生長過。近年,在山東后李文化遺存中,又發(fā)現了“今天只能生長在長江流域淡水中的水蕨屬類植物孢子”。

      在陜西渭水流域,發(fā)現了大量的獐和中華鼠的碎骨,而它們都生活在亞熱帶氣候環(huán)境中。更接近聊城的河南濮陽,曾經發(fā)現了一些適應亞熱帶氣候生存的蚌類,在山東兗州甚至還出土了至少20多個揚子鱷殘骨。

      陳昆麟說,雖然在聊城市域內還沒有發(fā)現亞熱帶氣候下生存的植物孢子或者花粉,也沒有發(fā)現亞熱帶氣候下生存的動物殘骨,但是,聊城與渭水流域、濮陽、歷城屬于同一緯度。因此,根據這些環(huán)境考古學的資料考證,大約在8000-5000年期間,今聊城市域屬于亞熱帶氣候,這里氣候溫暖濕潤,河流交錯,湖泊密布,竹林遍地。陸上各種動物成群結隊,水中魚蚌豐富,給生活在這里的古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聊城:

      “聊”即花椒樹,圍而成城

      聊城的名字由何而來?這是困擾聊城人的一個問題。曾經一度盛行聊城是因“聊河”而得名。更有人推斷,這里曾經有“聊國”,因此,“聊城”沿襲國名而來。不斷地爭論,一時難分伯仲。作為聊城著名文物專家,陳昆麟通過考證,斷定“聊城”因“城邑”得名。

      為了考證聊城因何得名,陳昆麟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他說,《春秋左傳》中記載了大量河流和水系。但并不見有“聊河”或者“聊水”的記載。同時,《史記.河渠書》、《漢書.地理志》中都沒有此記載。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河流最為詳細。聊城周圍的河水、王莽河、屯氏河、鄧里渠、瓠子河、濟水、土河、漯河、鳴犢河、黃溝、郭水、武水等十多條古代河流都在《水經注》中有記載,唯獨沒有“聊河”或者“聊城”的記載。陳昆麟介紹說,《水經注》是論述河流、溝渠、湖泊乃至水系附近的地理環(huán)境、名勝古跡、人文景觀的權威性著作。聊城附近的“黃溝”、“郭水”在當時都是很不起眼的小河,這種小河都收錄在《水經注》中,竟然沒有“聊河”或者“聊水”的記載,有些不合常理。

      陳昆麟個人認為,之所以人們訛傳聊城是由“聊河”得名而來,是因為人們受到明清時期的方志中有“聊河”的說法。但是,聊城的得名比方志中的“聊河”之說要早得多,因此,這不能作為聊城得名的證據。事實上,宋代成書的《太平寰宇記》有這樣的記載:“博固城隋圖經云,或謂之布鼓城,即石勒時筑在大河之曲”。而隨后的明萬歷《東昌府志》、清乾隆《山東通志》、清宣統《聊城縣志》均將“大河”誤寫為“聊河”。實際上,《太平寰宇記》中的“大河”是黃河。因此,傳說中的“聊河”、“聊水”并不存在。

      另外,聊城因國得名也不成立。據文獻記載,春秋前期,聊城區(qū)域內記載的小國有莘縣南的“顧國”、“觀國”,聊城附近的“郭國”、“柯國”、“高唐國”、“棠國”,而沒有“聊”或者“攝”等國名。到春秋中期,聊城市域內的已經沒有小國的記載了,只有城邑。此時的城邑有聊、攝、阿邑、冠氏邑、高唐、夷儀等。這些城邑并不是小國,因此,聊城因國得名并沒有證據。

      事實上,“聊”最早見于文獻是在《春秋左傳》中魯昭公20年(公元前522年)。此時的“聊”是齊國西境的一座城邑。因此,聊城得名與城邑是有歷史根據的。

      “聊”是一座怎樣的城邑呢?“聊”本身是一種灌木,枝間多刺,也就是現在的花椒樹。將這些灌木栽植在城邑四周,后來,城邑名字演變成“聊”了。

      詩人:

      李白多次來過,王維在聊城居住4年

      唐朝李白、王維是家喻戶曉的大詩人,這兩位歷史上的大詩人曾經在聊城住過,這可能是很多聊城人不知曉的。

      陳昆麟介紹說,李白35歲那年,也就是唐開元24年(736年),李白帶著夫人和孩子,繞道平原,來到了山東任城,也就是現在的濟寧。李白和家人在濟寧居住了23年之久。期間,他曾游歷了山東的名山大川以及人文薈萃之地。當時的博州、濟州都曾是李白的駐足之地。李白在這里留下了很多詩篇。過濟州時,寫有《李白高臥沙丘城》;過博平時,寫了《李白博平會友題詩》;過聊城時,李白又寫有《別魯頌》等詩篇。

      不僅如此,李白在聊城還有兩位摯友。一是為李白編輯第一部詩集的唐代博州人魏萬,另一個是道友王志安。

      王維與聊城也有緣。唐開元9年(721年),只有21歲的王維在殿試中摘得狀元,成為狀元郎,可謂少年得志。不過,沒過多久,這位年輕的狀元郎因罪被貶濟州,成了一名管倉庫的參軍。唐代的濟州治所盧縣,也就是現在聊城高新區(qū)韓集鄉(xiāng)高垣墻村一帶,這里至今仍然高出地面兩三米,即濟州城遺址。

      王維有音樂天賦,中狀元后,授官太樂丞,可以說發(fā)揮了他的特長?墒,很快,王維從太樂丞貶到了管倉庫的司倉參軍一職。被貶濟州后,王維心情郁悶,從開元9年(721年)一直到開元14年離開濟州,王維寫的詩歌有近20多首,特別是《裴仆射濟州遺愛碑》一詩是研究王維在濟州的重要資料。

      陳昆麟認為,無論是李白,還是王維,都與聊城有著太多的聯系,期間也有很多的歷史文化故事,挖掘出來,也許能為聊城的多一份沉甸甸的歷史文化遺存。

      除了以上,陳昆麟還對山陜會館記事碑上的捐銀商號進行了細致的整理,陳昆麟說,僅山陜會館記事碑上的捐銀商號就有4135家,這說明聊城在當時是何等的繁華。另外,陳昆麟在這本書中,還對侵華日軍在魯西北罪行,以及魯西北人民抗戰(zhàn)史進行了研究。

    (記者 于新貴)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評論加載中...
    贊助商推廣鏈接
    推廣鏈接

    免責聲明: 本站所有新聞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冠縣信息港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新聞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最終解釋權歸本站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我們會在24小時內及時修正。

    Copyright © 2003-2009 Guanx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