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魔咒怎么破?《知否》被質疑前半程節(jié)奏拖沓
長篇劇集“開篇魔咒”怎么破?
――從78集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被質疑前半程節(jié)奏拖沓說起
《知否》在題材和立意上都高于此前熱播的一些古裝劇。它聚焦于古人的日常家庭生活,既有家風文化,也有人情智慧,后半程更是漸入佳境。但也正因為如此,其在前半程的拖沓才更加讓人感到惋惜。
韓思琪
78集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下文簡稱為《知否》)昨天收官。該劇自開播以來,呈現(xiàn)出“低開高走”的路線,前半程的拖沓節(jié)奏導致觀眾分成了兩撥:一部分在“精彩”尚未真正展開之前便已“熬”到放棄,另一部分則以“熬過前面半部就好了”的心態(tài),和男女主人公一起迎來了后半程。
平心而論,該劇在題材和立意上確實高于此前熱播的一些古裝劇。它聚焦于古人的日常家庭生活,既有家風文化,也有人情智慧,后半程更是漸入佳境。但也正因為如此,其在前半程的拖沓才更加讓人感到惋惜。
由此引出的話題是:所謂“熬過前面半部就好了”,是不是長篇影視劇觀眾不可避免的“宿命”?“慢慢熬”是否等同于慢熱?又或者,觀眾對于“慢”的不能忍受,是不是一種審美降級?
慢慢熬:78集的《知否》、87集的《如懿傳》、70集的《天盛長歌》均遭遇了節(jié)奏拖沓的“開篇魔咒”
動輒六七十乃至七八十集的長篇連續(xù)劇,開篇節(jié)奏拖沓,寄希望于觀眾耐心一些,這種現(xiàn)象在當下的大小屏幕上并不少見。觀眾不斷言說的“熬過幾集就好”,“熬”之一字或許正道出了問題的核心所在:觀劇體驗是擰巴的――為了后半部分的精彩,忍受前面劇集表現(xiàn)的難如人意,“熬”似乎成為了觀眾的一項常規(guī)任務,“忍”則是必要代價。
但如果一部作品沒能夠在開頭抓住觀眾,甚至制造著觀看難度與觀看疲倦,那么觀眾自然沒有義務“熬”。當下迫切需要的,是對“慢”做不同的區(qū)分,從而破除當下影視行業(yè)對于“慢”的“迷思”――有些“慢”是文火慢熬、漸入佳境,有些“慢”卻是“小火烹油”的“煎熬之感”;“慢”只是精品之作的充分不必要條件,而“熬”一定是需改進的行為。
如果我們定義長篇電視劇是集數(shù)60集及以上的作品,這一“傳奇巨制”搭載“長篇集數(shù)”的傳統(tǒng)似乎自2011年76集連續(xù)劇《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