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女孩苦讀考取醫(yī)學院 希望成為醫(yī)生幫助更多的人
當董曉雙知道自己高考分數(shù)為529分,超出理科二本分數(shù)線并且被泰山醫(yī)學院應(yīng)用物理學專業(yè)錄取的那一刻,她用“喜憂參半”來形容。喜的是自己是家里唯一讀本科的孩子,給父母爭光;憂的是昂貴的大學費用,家里難以承受。但樂觀開朗的她信心十足地說:“我一定要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家境貧寒 日子卻平淡幸福
“這就是我的家,簡單卻很溫馨。”8月4日,記者來到董曉雙家采訪時,她用一句話介紹了這個貧窮而又充滿溫暖的家。在她純真樸質(zhì)的笑容里,不時流露出聰慧與懂事。
董曉雙出生在冠縣崇文街道西堤固村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和周圍鄰居家青磚紅瓦的高房大院相比,董曉雙家的院落夾雜在一處巷子里,顯得分外寒酸——4間土房子,其中一間用來當客廳,兩間小屋放著簡易的床椅。在她家里,大多是上個世紀的家具,董曉雙說這些是媽媽的嫁妝,也是如今家里最值錢的財產(chǎn)。
一臺舊電視機、一臺縫紉機和一臺冰箱便是董曉雙家全部的家電。“電視機是我同學搬家淘汰的,看我家里連個電視機都沒有,就讓我搬來看。冰箱是我收破爛的時候花幾十塊錢收的,修了修還能用。”望著家里的電器,董曉雙的父親說。
董曉雙的父親董維新今年49歲,高中畢業(yè)后便在家務(wù)農(nóng),后經(jīng)人介紹,與比他大兩歲的徐海蓮結(jié)為連理。婚后,董曉雙的姐姐和董曉雙相繼出生。
董家有幾畝田地,主要靠務(wù)農(nóng)為生,農(nóng)閑的時候,董維新就去建筑工地上給人搬磚、和水泥,徐海蓮則在村上的工廠干些雜活,夫妻兩個人加起來每個月有1200多元的收入,加上每年種地的6000多元的收入,一家四口人日子過得盡管拮據(jù),也算溫馨。如果不是董維新突然患病,或許生活就會這樣平靜幸福地延續(xù)下去。
突發(fā)意外 父親六次手術(shù)花光所有積蓄
十幾年的一天,董維新從工地干完活回到家,突然覺得右腿疼痛難忍,他仔細一摸膝蓋后側(cè),發(fā)覺里面有一個鼓起的大疙瘩,像個瘤子。“我以為是在工地干活累的,于是不再在工地干活,開始去城里收廢品。沒想到,這個瘤子越長越大,有時候甚至腿疼的睡不著覺。”董維新回憶說。
在家人的勸說下,董維新去醫(yī)院進行檢查。經(jīng)過醫(yī)生檢查,被確診為粘液性脂肪瘤。2008年5月,董維新在聊城市人民醫(yī)院做了第一次手術(shù)。手術(shù)之后病情有所好轉(zhuǎn)。但好景不長,僅僅半年之后,病情就再次復發(fā)。只能做第二次腫瘤切除手術(shù)。兩次手術(shù),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花光了所有的積蓄。
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讀完初中后,董曉雙的姐姐決定把上學的機會留給妹妹,自己輟學打工以貼補家用。
“現(xiàn)在住的房子是二十多年前蓋的,查出病之前,正想把房子重新翻蓋。這一得病把準備蓋房子的錢全部花完了,也不用想蓋房的事情。每次做完手術(shù)都以為病治好了,誰想到做完幾個月之后,腫瘤又長出來。從2008年5月到2010年5月,總共做了6次手術(shù)。”董曉雙的父親說,為了不再一次次的做手術(shù)、花費醫(yī)療費,2010年5月,他選擇了截肢手術(shù)。六次手術(shù),花掉了近17萬元,耗盡了家底,至今仍然有2萬多元的外債。
董維新右腿截肢后,失去了勞動能力,無法下地干活,記者見到他時,他正拄著拐走出大門,右邊褲管空蕩蕩的。徐海蓮一個人擔負起耕地、播種、收割等農(nóng)活。“有一次,他爸說他去地里幫忙拉玉米,結(jié)果回來的路上差點掉到溝里去,多虧有一顆大樹把車子攔住了。”從那以后,徐海蓮就再也沒讓董維新去地里幫過忙,讓他在家負責做飯,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
生活艱難 母親獨自扛起整個家
徐海蓮一個人忙里忙外,照顧老人,撫養(yǎng)孩子,撐起一個家。由于常年操勞,五十一歲的徐海蓮看起來要比同齡人老很多,而且手指結(jié)骨特別粗大,手掌已經(jīng)磨出了厚厚的老繭。
“每天早上五點多,我就去地里干活,回來吃點飯就開始加工編織袋。把里面的塑料袋和外面的編織袋的口用縫紉機縫到一起,一個袋子能掙4分錢,速度快的話,一天能加工八九百個袋子,一個月能掙1000多元錢。”徐海蓮說。
加工編織袋看似簡單,要加工得致密、結(jié)實,卻是很費力氣。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沒幾分鐘,汗就浸透了徐海蓮的衣服。常年的蹲坐姿勢也使徐海蓮落下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等毛病。
“家里再窮,也一定要供孩子上學。”在董維新眼中,女兒是個優(yōu)秀的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曉雙很聰明也很懂事,每個月一放假她就回來照顧我,幫忙做家務(wù)。”
董維新說,為了考上大學,董曉雙付出了很多心血。她并不是班里最聰明的,但卻是最努力的。每天天還沒亮,她就背著書包到教室晨讀,中午累了就趴在書桌上打個盹兒。
由于家庭貧困,董曉雙從小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上學期間,為了節(jié)約住宿費和生活費,董曉雙和同學租住在學校附近的一間屋子里。“每個月給她300元錢的生活費,除了學校要交錢,她從沒跟家里多要過錢,平常吃飯也不敢吃好的飯菜。”
徐海蓮說,有一次,她去董曉雙的住處看她,女兒一邊吃韭菜餡餅,一邊吃饅頭,“當時,她說這樣,韭菜餡餅就能當菜,比干吃饅頭強,孩子太不容易了!”說到這,董曉雙母親的眼淚掉了下來。
不畏艱辛 立志勤工儉學完成學業(yè)
坐在一旁的董曉雙一邊安慰徐海蓮,一邊說:“無論怎樣,父母還是支持我讀書,這樣才能成才。我希望通過讀書出人頭地,以后改善家里的生活。富裕的家庭也只是能提供一些物質(zhì)上的方便,但苦難的家境可以鍛煉我的意志。”聊到平時的興趣,她說自己和普通的女生一樣,也喜歡唱歌和逛街。“我還沒去過聊城呢,去的最遠的就是冠縣縣城了。”說到這,董曉雙有點不好意思。
在董曉雙的房間里擺著一張床,一張小小的破舊桌子就是她平時讀書的地方,桌子的上方貼著她從初中到高中獲得的獎狀。“我聽說報考國防生可以減免學費,每個月還有補助。為了不給家里增加負擔,我最開始想報國防生專業(yè),由于分數(shù)不夠,和家人討論過后,填報了泰山醫(yī)學院并且被錄取了。”對于董曉雙上大學的學費,董維新表示,從親戚那里借點,再賣些糧食,無論如何,都會讓女兒順利入學。
對于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董曉雙已有了初步打算。“先熟悉大學生活,好好學習專業(yè)知識,生活費會靠打工來解決,不想再給家里增添負擔。”董曉雙表示,如果以后能成為一名醫(yī)生,她一定要幫助更多有疾病的人,拯救更多家庭。
■記者 郭楠楠
相關(guān)文章
- 冠縣:包袱何以變財富
- 冠縣煙莊街道黨委班子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
- 冠縣政府黨組專題民主生活會情況通報會召開
- 擬進入面試、說課、才藝測試范圍人員須知
- 2014年冠縣公開招聘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筆試成績公告
- 小村引資7億的背后
- 冠縣“螢火經(jīng)濟”照亮大市場
- 冠縣政協(xié)黨組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
- 冠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推進工作會議召開
- 冠縣政府黨組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
網(wǎng)友評論

贊助商推廣鏈接
文章隨機推薦
- 冠縣“田莊花船”舞熱非遺文化
- 冠縣召開征兵政治考核工作會議暨政治考核工作人員培訓會
- 冠縣北館陶鎮(zhèn):農(nóng)民建起觀光生態(tài)園
- 冠縣大項目支撐大跨越 去年開工建設(shè)61個超億元項目
- 冠縣:漸行漸真的新型工業(yè)夢
- 張琳到冠縣部分鄉(xiāng)鎮(zhèn)(街道)檢查指導三夏生產(chǎn)
- 冠縣老區(qū)經(jīng)濟文化建設(shè)促進會向英雄后代捐贈儀式舉行
- 冠縣清水鎮(zhèn)實行新農(nóng)合村級協(xié)管
- 變產(chǎn)業(yè)優(yōu)勢為引資優(yōu)勢 冠縣鏈上招商催生千億產(chǎn)業(yè)
- 浙江余姚城區(qū)70%被淹
- 聊城市冠縣清泉街道搭建農(nóng)民增收金橋
- 冠縣道路客運春檢全面展開
- 冠縣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召開
- 李寶林、朱繼武走訪慰問冠縣困難家庭
- 冠縣組織收聽收看全市征兵工作電視電話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