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年·古城中央的一座建筑和一段傳奇
11月22日上午,來自北京的許先生和和廣州的趙女士,來到光岳樓下拿出相機拍著照片,恐怕遺漏了什么。
他們告訴記者,這次千里迢迢來聊城,就是為了能夠目睹一下光岳樓的風采。
作為中國十大名樓之一,光岳樓的故事流傳已久。趙女士說自己也只是在網絡和雜志上看到過它的風采,這次來到它的腳下,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到底是什么感覺?記者問。
趙女士有些說不上來,她告訴記者,置身古城中央,站在它的腳下覺得自己太渺小了,如果再仔細回味一下它的歷史,你或許會覺得在有生之年能目睹一下它的風采是多么的幸運。
六百余年滄桑始終保持原汁原味
歷經640年風雨變換的明代建筑光岳樓,被譽為“天下第—樓”,已成為聊城文明的—個象征。光岳樓管理處主任魏聊說,這座原汁原味的古代樓閣,是聊城最珍貴的寶貝之—。
魏聊說,光岳樓是過街樓閣,通高和邊長都是33米,四面構造完全一致,上置鐵葫蘆寶頂,此類樓閣在國內非常罕見。而且,支撐整座樓的主要構件是32根木柱,而這32根木柱從一樓一直通向三樓。木頭梁枋把它們圈起來,用斗拱加以扣合,再用木頭楔子固定,整體結構上,一根鐵釘也沒有使用。這32根木柱,分為內槽12根,外槽20根排列,外槽的20根木柱都藏在周圍的磚墻里。
據資料記載,這些木頭都是從修城時剩余的木料中挑出來的,使用時去掉了樹根和樹冠,所以整根柱子都長約20米。
“光岳樓是現存明代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建筑,與它同時期的西安鐘鼓樓和北京鐘鼓樓各有特點,可像它這樣構造的樓閣是唯一的一座。這座樓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修繕,但從未拆換過一塊木料,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代樓閣。”
對此,祖輩住在古城區(qū)的80多歲的趙先生很有感觸。
趙先生說,從他記事到現在,古城有了很大的變化。“古城一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在同樣發(fā)生著變化,可這么多年了,光岳樓卻始終未變,就這樣屹立在古城中央。”
趙先生說,從他記事起,家里來了親戚,都會帶他們到光岳樓逛一圈,讓他們通過光岳樓領略聊城的歷史文化底蘊。
“魯班造樓”傳說水城人人皆知
大家所熟知的光岳樓,還被稱作“余木樓”“鼓樓”“東昌樓”。在《中國名樓》站臺票紀念冊中,光岳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zhèn)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光岳樓下,魯班造樓的傳說更是家喻戶曉。
話說洪武初年,東昌衛(wèi)守指揮使陳鏞為了抵抗元朝殘余部隊的侵襲,重修了聊城的城墻與護城河,但工程完工后,磚石木料還剩余不少,陳鏞便命工匠用剩余磚木在城中央修一座鐘鼓樓以“嚴更漏,窺敵望遠,報時報警”。但工匠們卻犯了難——沒有人知道這座用于軍事的鐘鼓樓該怎樣修建。正在這時,從人群中走來了一位裝束奇特的老人,左手持一沒把的銹斧頭,右手托著一個木制小樓。只見那小樓重檐歇山,雄偉巍峨,雙向過街,金葫蘆寶頂。工匠們頓時看直了眼。老人微微一笑,說道:“看我的樓好,那就拿去吧!”說罷,便將小樓交到一老木匠手中,自己大步流星地離去了。工匠們仔細觀察,越發(fā)喜愛這小樓,便一錘定音:就按此樓仿建!
工程進展非常順利,僅用三年,樓便完工。人們拆除了腳手架,卻發(fā)現在樓的最高層西北角正檐下,露出一段椽子頭,十分礙眼?梢獙⑺彽粲值弥卮钅_手架。更要命的是,工匠們發(fā)現,這樓還有點向西北傾斜。正當人們?yōu)殡y之時,老人又出現了,只見他將左手中沒把的銹斧頭往椽子頭上一扔,便把長出的椽子頭砍齊了,又將銹斧頭塞進基條石下,樓身就正過來了。正當人們歡呼之時,老人卻不見了。人們便紛紛傳說這老人就是魯班祖師。陳鏞聽后,又驚又喜,遂命人在一樓北檐下修一神龕,以紀念魯班。
魏聊說,光岳樓上現存各類碑刻計22塊,其中20塊為明清兩代所立,其內容有的是記載了維修的事跡,有的是詩文詠賦,是研究光岳樓的寶貴實物資料;但對光岳樓的創(chuàng)建始末,大多語焉不詳,只有兩塊石碑對此有記載,一塊是順治十八年(1661)顧瞻的《東郡光岳樓壁記》,一塊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楊以增的《重修東昌光岳樓記》,在綜合了多方史料后,學者們也只是基本確定了陳鏞修建光岳樓的故事,至于光岳樓興建始末,至今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記載。
十八次修繕續(xù)寫光岳樓傳奇
光岳樓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過度的代表作,600多年來,光岳樓也一直是中國最雄偉最高大的建筑之一。
歷經風雨滌蕩,光岳樓飽經滄桑。迎來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八方來客,自身也在流失的歲月中變得蒼老。魏聊說,光岳樓從建成到現在比較大的修繕共18次,最近的兩次修繕分別是1984年—1985年,分別對四樓的木質結構進行了修繕,1992年對墩臺進行了修繕。
光岳樓主樓全系木質結構,據歷代碑刻和《聊城縣志》《東昌縣志》記載,明、清、民國時期,光岳樓進行過11次維修。
第一次維修是在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第二次維修是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第三次維修是在明萬歷年間,第四次維修是在清順治五年(1648年),由知府韓思敬倡修;第五次維修是在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第六次維修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第七次是清乾隆二十年(1775年)。第八次是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九次是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第十次維修是在1933年(民國22年),第十一次是在1937年(民國2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6年,光岳樓被列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幾十年來,政府對光岳樓先后進行了多次維修。其中,有2次規(guī)模較大,1984年5月至1985年12月,對光岳樓主樓進行了全面維修,耗資45萬元。維修的主要部位,一是揭蓋翻修了全部瓦頂,更新了全部連檐瓦口,更換了全部望板和部分檐椽,重新制作安裝了透花鐵葫蘆寶頂。二是更換、貼補、矯正了第一、二層廊柱和第四層8根輔助圓柱,加固了第二層東北、東南、西南角檐柱,灌注了上端中空的四層4根金柱,更換了部分梁檁桁枋,修補更換了大部分斗拱,更新了第二、三層部分地板,修理了全部門窗。三是對全樓進行了油飾。四是按原樣重新制作了5塊匾額,重新樹立和接補了5通石碑。
此次維修是遵循“保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原則,以盡量不動原件為前提進行的。1992年3月至1993年10月,對光岳樓基座又進行了加固復貌。首先鏟除了基座外表的水泥皮,然后對墻體損壞部分進行了挖補,最后用45×23×10厘米的大青磚對外墻進行了包砌,用50×50×12厘米的方磚對平臺進行了鋪漫;光岳樓基座又重新恢復了初建的原貌。
帝王將相留在古樓不少寶貝
據魏聊介紹,平常每年買門票進入的有3萬多人,今年十一期間,門票收入是12萬元,按照30元/人次計算,持票進入光岳樓參觀的有4000人,加上免費參觀的占收費參觀的一半,共計6000人次。
大量游客慕名而來,就為了瞧一瞧這巧奪天工的技藝,領會一下這里600余年來所經歷的風雨滌蕩。
那么這里面到底有哪些寶貝呢?
“光岳樓本身就是最大的寶貝。”魏聊說,光岳樓是魯西名勝,眾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路過聊城都要登樓抒懷。清康熙四次登樓,并題寫“神光鍾瑛”匾,乾隆皇帝更是九過東昌,六登光岳樓,并題匾賦詩,將光岳樓列為南巡三十六行宮之一。
當代名家對光岳樓也都倍加青睞,郭沫若、豐子愷、啟功、溥杰、蔣維松都為光岳樓留下匾額和楹聯。
光岳樓上其它附屬文物也十分豐富。拾級而上,梯道盡頭,一抹藍天,敞軒內檐下懸有一匾《共登青云梯》,是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的杰作,此匾、此情、此景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一樓東檐下懸有一匾《泰岱東來作翠屏》,作者是清初著名詩人施閏章。言談笑止,氣勢更為雄奇。巍巍泰岱,竟只是光岳之翠屏。而北面主樓上的“光岳樓”三字則是著名考古學家、文學家郭沫若的手跡。
可以說,這里面的寶貝數不勝數。
22日上午,記者登上光岳樓,登樓遠眺,古城風光盡收眼底:古運河、東昌湖,碧波凝翠、波光粼粼,似兩條玉帶,環(huán)繞在古城四周,也為莊嚴的光岳樓增添了一份秀氣;山陜會館、聊城鐵塔、海源閣等名勝古跡散布四周,與光岳樓相互映襯,為這個現代化城市帶來了一絲古老的氣息;新城環(huán)繞古城而建,里面街道縱橫交錯,房屋鱗次櫛比,高樓大廈點綴其間,處處流露著繁榮與和諧……
。ㄓ浾 劉亞杰 李小芹)
相關文章
- 冠縣精細化管護提升綠化品位
- 陳平來冠縣調研城鄉(xiāng)環(huán)衛(wèi)一體化工作
- 聊城冠縣查獲醬油醋造假窩點 查獲假醬油300斤假醋500斤
- 聊城冠縣“好兒媳”獨自撐起一個家 照顧婆婆33年
- 聊城“提筆忘字”隨機街訪:一個“霾”字差點難倒半條街
- 聊城啟動先心病兒童篩查活動 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可獲救助
-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獲贈《公仆贊》手稿及相關資料
- 大小禮拜寺街街區(qū):兩寺建筑風格巧 街道古跡典故奇
- 聚焦村兩委換屆選舉:嚴格程序 確保質量
- 聊城天氣:今日小雨飄落 霧霾有望減弱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