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三遷與一個宗族的變化_農(nóng)業(yè)滾動_新浪財經(jīng)_新浪網(wǎng)
信息來源:新浪財經(jīng) 時間:2014/2/11 6:59:00 閱覽:343人次
2月1日,農(nóng)歷正月初二,一大早,段學友就在屋里走來走去地念叨:“這會兒,村里該是在送老祖宗了!边@位58歲的農(nóng)民,因要幫著照看小孫子,不得不留在濟南過年;但從臨近年底,他就一直掛念老家——冠縣萬善鄉(xiāng)段辛莊迎祖祭拜的事。
按當?shù)仫L俗,村里的段姓子孫迎祖先,是在農(nóng)歷臘月三十;送祖先,就在正月初二。往年,每逢這天的大清早,段學友都是跟著隊伍,冒著冷風,走在恭送祖先的路上。耳旁,鞭炮聲時遠時近聲聲不斷;眼前,氤氳間墨綠色的麥苗若濃若淡。
2014年春節(jié),是段姓新祠堂落成后第一次大祭,這更讓“缺席”的段學友感到很大的失落!邦^一年就沒盡孝,這得多大的罪過啊!边@話,段學友一連說了好幾遍。
或許在段學友心里,祠堂所承載的分量格外重。祠堂里的族譜,和各家各戶的家譜不同。族譜不僅昭示著同姓各支的血脈源流,更是平日凝聚宗族、排解糾紛的憑據(jù)!斑交公糧收提留那會兒,村民賴賬,有姓段的村干部到姓段的村民家里催,干部急了就說,我這不是拿村干部壓你,我是你叔,你交了就是幫叔一個忙!倍螌W友說。聽到這話的村民,常常就不能不給面子。由此,宗族地位賦予個人的話語權(quán),甚至融入了村莊的治理。需要說明的是,在1400多人的段辛莊,段姓村民占到近4/5。
解放之初,段家祠堂是一處獨立的小院,設正房偏房,院里綠樹成蔭。這個小院,不僅供奉祖先,還有周濟族人的功用,比如置備義棺,用于段姓孤寡老人后事安葬。當時的一副16人抬的棺材架子,還保存至今。
“文革”開始后,祠堂第一次遷出,小院變成了小學、衛(wèi)生室。掛在屋里的大幅布質(zhì)族譜,成了野外挖井時的擋風帷幕,最后失落。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根據(jù)村民段德廣藏下的一本手抄譜系資料,段姓村民開始重修族譜!暗謱懙哪潜静蝗,有些先祖的名字遺失了!倍螌W友說。還有一個現(xiàn)實問題,就是祠堂已經(jīng)沒了,重修后的族譜掛在哪里?時任村支書的段書明決定,族譜留在村委辦公室。逢春節(jié)就掛起來,過了節(jié)再收。
祠堂遷入村委院里,一年只供幾天香火,這讓不少上了年紀的人感到別扭。有人曾提議重建祠堂,但始終沒有實現(xiàn)。后來,村委辦公室換地改建,族譜就跟著“漂移”。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后“漂移”的幾十年里,祠堂的威儀也在消減。原本唯一的“會首”(即族長),隨著段姓五個分支的強弱、獨立,變成了四位。原本段姓男丁都要參與的祭拜,隨著村民外出打工、經(jīng)商增多,參與人數(shù)逐漸減少。80后、90后的不少年輕人,甚至根本不把祭拜當回事兒。“就是大年初一,許多小年輕都不肯早起一會兒,去磕個頭。”四位“會首”中的一位老人感嘆。
2013年上半年,村里提出蓋祠堂。新建的祠堂不大,只有兩三間房。為了村莊規(guī)劃,村委老院賣給村民當宅基地;村委蓋了新院,族譜也得遷進“新家”。這個原本以為會引起很多人激動的事,卻遠未激起多少叫好聲。
“現(xiàn)在,就是有祠堂,村里也已經(jīng)沒人了;能動彈的人都出去打工、做買賣,留在村里的人看孩子種地,誰有閑工夫去燒香磕頭?”
2月1日下午,老家的人在電話里告訴段學友,“過年了,會首挨家挨戶去斂購買香火鞭炮的錢,一人5毛,有人家還不愿意給——不是缺這點錢,是人家覺得沒用!
聽完這些話,段學友坐在沙發(fā)里,很長時間沒吭聲。
農(nóng)村大眾報記者 段新勇
按當?shù)仫L俗,村里的段姓子孫迎祖先,是在農(nóng)歷臘月三十;送祖先,就在正月初二。往年,每逢這天的大清早,段學友都是跟著隊伍,冒著冷風,走在恭送祖先的路上。耳旁,鞭炮聲時遠時近聲聲不斷;眼前,氤氳間墨綠色的麥苗若濃若淡。
2014年春節(jié),是段姓新祠堂落成后第一次大祭,這更讓“缺席”的段學友感到很大的失落!邦^一年就沒盡孝,這得多大的罪過啊!边@話,段學友一連說了好幾遍。
或許在段學友心里,祠堂所承載的分量格外重。祠堂里的族譜,和各家各戶的家譜不同。族譜不僅昭示著同姓各支的血脈源流,更是平日凝聚宗族、排解糾紛的憑據(jù)!斑交公糧收提留那會兒,村民賴賬,有姓段的村干部到姓段的村民家里催,干部急了就說,我這不是拿村干部壓你,我是你叔,你交了就是幫叔一個忙!倍螌W友說。聽到這話的村民,常常就不能不給面子。由此,宗族地位賦予個人的話語權(quán),甚至融入了村莊的治理。需要說明的是,在1400多人的段辛莊,段姓村民占到近4/5。
解放之初,段家祠堂是一處獨立的小院,設正房偏房,院里綠樹成蔭。這個小院,不僅供奉祖先,還有周濟族人的功用,比如置備義棺,用于段姓孤寡老人后事安葬。當時的一副16人抬的棺材架子,還保存至今。
“文革”開始后,祠堂第一次遷出,小院變成了小學、衛(wèi)生室。掛在屋里的大幅布質(zhì)族譜,成了野外挖井時的擋風帷幕,最后失落。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根據(jù)村民段德廣藏下的一本手抄譜系資料,段姓村民開始重修族譜!暗謱懙哪潜静蝗,有些先祖的名字遺失了!倍螌W友說。還有一個現(xiàn)實問題,就是祠堂已經(jīng)沒了,重修后的族譜掛在哪里?時任村支書的段書明決定,族譜留在村委辦公室。逢春節(jié)就掛起來,過了節(jié)再收。
祠堂遷入村委院里,一年只供幾天香火,這讓不少上了年紀的人感到別扭。有人曾提議重建祠堂,但始終沒有實現(xiàn)。后來,村委辦公室換地改建,族譜就跟著“漂移”。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后“漂移”的幾十年里,祠堂的威儀也在消減。原本唯一的“會首”(即族長),隨著段姓五個分支的強弱、獨立,變成了四位。原本段姓男丁都要參與的祭拜,隨著村民外出打工、經(jīng)商增多,參與人數(shù)逐漸減少。80后、90后的不少年輕人,甚至根本不把祭拜當回事兒。“就是大年初一,許多小年輕都不肯早起一會兒,去磕個頭。”四位“會首”中的一位老人感嘆。
2013年上半年,村里提出蓋祠堂。新建的祠堂不大,只有兩三間房。為了村莊規(guī)劃,村委老院賣給村民當宅基地;村委蓋了新院,族譜也得遷進“新家”。這個原本以為會引起很多人激動的事,卻遠未激起多少叫好聲。
“現(xiàn)在,就是有祠堂,村里也已經(jīng)沒人了;能動彈的人都出去打工、做買賣,留在村里的人看孩子種地,誰有閑工夫去燒香磕頭?”
2月1日下午,老家的人在電話里告訴段學友,“過年了,會首挨家挨戶去斂購買香火鞭炮的錢,一人5毛,有人家還不愿意給——不是缺這點錢,是人家覺得沒用!
聽完這些話,段學友坐在沙發(fā)里,很長時間沒吭聲。
農(nóng)村大眾報記者 段新勇
相關文章
- 教育部明確!冠縣秋季新學期將有重大變化!_考試
- 大橋鎮(zhèn)建愛心助學長效機制_農(nóng)業(yè)滾動_新浪財經(jīng)_新浪網(wǎng)
- 岳建民藝術簡歷_農(nóng)業(yè)滾動_新浪財經(jīng)_新浪網(wǎng)
- 善于組織活動的農(nóng)資經(jīng)銷商_農(nóng)業(yè)滾動_新浪財經(jīng)_新浪網(wǎng)
- 山東省聊城市:教育實踐活動帶來農(nóng)村新變化
- ■行業(yè)資訊_滾動新聞_新浪財經(jīng)_新浪網(wǎng)
- 聊城市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農(nóng)村新變化
- 違規(guī)使用公車仍是重災區(qū)_農(nóng)業(yè)滾動_新浪財經(jīng)_新浪網(wǎng)
- 陳平調(diào)研全市畜牧水產(chǎn)工作_農(nóng)業(yè)滾動_新浪財經(jīng)_新浪網(wǎng)
- 推進新農(nóng)村建設應多措并舉_農(nóng)業(yè)滾動_新浪財經(jīng)_新浪網(wǎng)
網(wǎng)友評論

贊助商推廣鏈接
半月談閱讀排行
- 清代杰出地理學家葉圭綬在冠縣力促典籍《續(xù)山東考古錄》成書
- 冠縣公布事業(yè)單位筆試時間!
- 冠縣人民政府重要公告,請相互轉(zhuǎn)告!_警報
- 感謝聊城冠縣縣委書記張學宏
- 警鐘長鳴!冠縣去年發(fā)生的這起車禍,醉酒司機被終生禁駕!
- 冠縣穆德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羊肉非法添加克倫特羅 不合格
- 山東冠縣 設施農(nóng)業(yè)助力櫻桃產(chǎn)業(yè)強村富民|冠縣|大棚|鋼架結(jié)構(gòu)_新浪...
- “三資”清理和土地托管協(xié)同推進 冠縣兩方略打造“三不農(nóng)民”
- 聊城市冠縣斜店鄉(xiāng):文化惠民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 ETC被禁用? 冠縣男子點開“官方短信”后一萬五沒了
- 冠縣:“兩步走”打造“三不農(nóng)民”
- 國家出手!冠縣家長這筆費用可全額退!_小趙
- 冠縣萬名貨車司機有了“靠山”_貨運
- 冠縣總工會《山東省工會勞動法律監(jiān)督條例》知識有獎問答活動圓滿...
- 冠縣味道·福星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