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综合久久精品,最新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午夜一区二区亚洲福利VR,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视频

    <sub id="o9wyg"><ol id="o9wyg"></ol></sub><sub id="o9wyg"><ol id="o9wyg"></ol></sub>
    <legend id="o9wyg"></legend>

    您所在的位置:冠縣信息港 > 新聞頻道 > 民俗名勝

    聊城綜合實力

    發(fā)布:2014-5-26 15:06:28  來源:冠縣信息港  瀏覽次  編輯:佚名  分享/轉發(fā)»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fā)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于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qū)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yè)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yè)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 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fā)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qū)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于北緯35o 47’~37 o02’ 和東經115o 16’~116 o32 ‘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偯娣e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578.99萬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其中,少數民族38個,約有6.73萬人。市境地處黃河沖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49畝。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半干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qū)、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xiāng)、鎮(zhèn)、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yè)生產。 市境發(fā)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fā)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梢姡艥靼妒钱敃r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較快,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比較發(fā)達; 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 戰(zhàn)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zhàn)之地; 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制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較快,培養(yǎng)了不少名士武將;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tǒng)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濟文化事業(yè)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fā)展; 隋大業(yè)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fā)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yè)發(fā)達,造就了許多名人; 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fā)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qū))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云集、百業(yè)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yè)、紡織業(yè)、印刷業(yè)、筆業(yè)、工藝品生產業(yè)、磚窯業(yè)、食品業(yè)、造船業(yè)、漕運業(yè)發(fā)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 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yè)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y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后期,由于軍閥混戰(zhàn)、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yè)遭受極大破壞。 1937年“七七事變”后,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余人,與日軍作戰(zhàn)80余次,保衛(wèi)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zhàn)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后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zhàn)役、渡江南下作戰(zhàn)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zhàn),為戰(zhàn)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聊城人民繼承優(yōu)秀歷史傳統(tǒng),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yè)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fā)達、旅游業(yè)成為新興產業(yè)。聊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優(yōu)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麥、鴨梨、圓鈴大棗、香瓜、小尾寒羊、魯西黃牛等名優(yōu)稀特產品馳名中外,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久負盛名的冠縣鴨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為全國之最,肉牛年出欄100多萬頭,肉雞年出欄500多萬只。水利資源充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加之位于黃河位山灌區(qū)上游,水利條件十分優(yōu)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立方米,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9.51億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石膏、鐵等地下礦藏豐富。地熱資源尚待開發(fā)。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藥材品種61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花卉品種146個,飼養(yǎng)動物品種95個。聊城是山東省交通最發(fā)達的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線上的4大編組站之一。從聊城出發(fā),1小時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港,4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 信息產業(yè)發(fā)展迅速,實現了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網絡立體化的現代化電信網絡。聊城還開通了計算機互聯網和多媒體通訊網絡。“聊城信息港”是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的一部分,它與國外信息網相連,實現了與世界資源共享。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游開發(fā)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特別是聊城城區(qū)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

        聊城經濟保持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606.5億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長14.6%,人均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480美元提高到4192美元;地方財政收入70.5億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6.8億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長18.1%。各項存款余額1237億元,貸款余額964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2.34倍、 2.32倍。全市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88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77元,分別是2005年的2倍、1.8倍,年均增長14.7%、13.1%。百人汽車擁有量由2005年的1.3輛提高到4.3輛。經濟發(fā)展迅速、百業(yè)俱興。

        聊城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巨大變化。全市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31.8%提高到37.5%。聊城城區(qū)“一城五區(qū)”框架初步形成,城市功能顯著增強,“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各縣(市)城區(qū)和小城鎮(zhèn)面貌明顯改觀。農村“路、水、電、氣、醫(yī)、學”建設進一步加強,新居建設和危房改造全面展開。
        聊城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農村經濟體制、國有企業(yè)、財稅體制、政府機構、事業(yè)單位改革有序推進,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115億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1億美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897.3億元。

        聊城交通便利,通訊快捷,科學教育蓬勃發(fā)展,文學藝術異彩紛呈;城市環(huán)境整潔清新,是山東省衛(wèi)生城市;接待條件日漸完善,擁有一批高檔賓館、酒店;陸路口岸、海關、商檢等涉外機構健全。隨著以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和市區(qū)集中供暖、供氣、以及東昌湖和古運河、徒駭河等工程項目的相繼建成,聊城的城市建設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信發(fā)集團氧化鋁粉、祥光銅業(yè)20萬噸陰極銅、魯西化工基地、中華電力2×60萬千瓦機組、京九鐵路聊城段電氣化改造等一批大項目陸續(xù)完工、發(fā)揮效益;聊城火車站改造、邯濟鐵路復線、臨清至高唐高速公路、濟聊一級公路等正在建設,德商高速公路即將動工。“十一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879億元,“江北水城”將以她獨特的風韻,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評論加載中...
    贊助商推廣鏈接
    推廣鏈接

    免責聲明: 本站所有新聞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冠縣信息港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新聞文章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最終解釋權歸本站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在線客服,我們會在24小時內及時修正。

    Copyright © 2003-2009 Guanx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