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梨園
發(fā)布:2013-9-5 17:55:42 來源:轉(zhuǎn)載 瀏覽次 編輯:佚名 分享/轉(zhuǎn)發(fā)»

中華第一梨園風景區(qū)




中華第一梨園風景區(qū),位于山東冠縣蘭沃鄉(xiāng)韓路村,處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的黃河故道上,屬國家AAA級景區(qū)、省級農(nóng)業(yè)旅游示范點、景區(qū)占地500余畝,納入了“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重點旅游線路。
從冠縣賈鎮(zhèn)沿著一條平整光潔的柏油路向北,約10公里的行程,便可來到中華第一梨園。公路兩旁垂柳悠悠,紫葉李迎風招展,好像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來觀雪賞綠。
大門坐西向東,門前寬闊,入口及門房均為單檐小頂,陶土灰瓦式建筑,具有魯西民居特色,清新幽雅。門口上方赫然立有“中華第一梨園”六個大字。門口南側(cè)的石壁上鑲嵌著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冠州梨園”四個大字。門口北側(cè)為檢票處和接待室,整個建筑以古樸典雅的漢式風格為主調(diào),同時又揉進了現(xiàn)代建筑的明快典雅。
進入大門,迎面而來的是一塊玲瓏奇巧、鏤空的奇石,遠看似草書“天”字,渾然天成,與中華第一梨園不謀而合。由此進入梨園風景區(qū)的中心部分。
冠縣是中國著名的鴨梨之鄉(xiāng),鴨梨生產(chǎn)歷史悠久,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早在盛唐時期,其鴨梨種植已有相當規(guī)模。全縣成方連片的梨園達三十萬畝,面積之廣,全國罕見;品種之多,品質(zhì)之優(yōu),均列全國前茅。
相傳光武帝劉秀、明成祖朱棣都曾在此地留下遺跡。盛唐時期,當?shù)厝藶榧o念鴨梨豐收,曾在此修建寺廟并以鴨梨成熟的節(jié)氣“寒露”而命名為“寒露寺”,現(xiàn)在韓路村就是以此寺而演變得名。
近年來,聊城市和冠縣兩級政府對千年梨園進行了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景區(qū)以具有三百多年樹齡的梨樹王為中心,規(guī)劃為梨王宮、結(jié)義園、梨仙居、百草園、親情園、觀花園、御宿園、吉祥園、養(yǎng)生園、貢梨園、林間娛樂園、寒露寺遺址、群梨薈萃等十三景,百余米長的棧道似一道彩虹,飛架在梨樹叢中,棧道蜿蜒向西南方,木質(zhì)護欄和木質(zhì)長條組成的踏面,離地面高低不一,古樸典雅,舒適自然,設(shè)計風格匠心獨運,漫步棧道上,人在花中走,果在身邊垂,使人恍若置身仙境。其中觀花園建有三層16米高的觀雪臺,登臺極目遠眺,梨園景色盡收眼底。其中六十多個各具特色的景點,彰顯著“天下鴨梨第一園”的風采。
春天賞花,堆雪鋪玉。“堆雪鋪玉三千頃,飛甜流香十萬家。”以此形容冠縣陽春三月的梨鄉(xiāng)風光,絕非夸張。春風送暖,梨花怒放,似雪鋪四野,香飄漫天。車在花中行,人在花中游;遠望一片片如煙似霧;近看一株株粉妝玉琢。更兼梨園中杏花落盡,綠葉滿枝,桃花雖過,半樹殘紅。還有現(xiàn)在已很少看到的李子、沙果、紅子等稀有果樹,與梨花爭奇斗艷,給萬畝玉樹世界點染無盡的翠綠和嫣紅。在這無邊的玉樹瓊林之中,芳香彌漫,蝶舞蜂飛,游人迷醉。每逢四月清明,梨鄉(xiāng)賞春游客、采風文人絡繹不絕。人們倘佯在百里芳香陣中,流連于千頃錦繡林里,無不交口贊嘆。
夏天觀綠,碧波千頃?磻T了鋼筋混凝土的游客,如果見到梨園的千頃碧波,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夏天的梨園充滿了昂然的生機,放眼望去,天地都成了綠色的,百年老樹此時也盡情地展現(xiàn)著自己的魅力。有著三百三十年樹齡的“梨樹王”,僅樹冠就占地面積近一百平方米,樹陰遮天蔽日,在“梨樹王”周圍,還有幾株著名的老梨樹。“八仙聚”樹干粗矮,枝繁葉茂,頂端有八根粗如碗口的大枝并行生出,伸向八方,似“八仙”各顯神通于碧波之上。“臥龍樹”樹干貼地,蜿蜒前伸,樹冠高起,如巨龍昂首。還有一株百年“紅子”樹,葉似梨,花似桃,果似山楂,十分罕見。
秋天嘗果,香甜四溢。梨園之秋,令人心馳神往。八月仲秋,鴨梨成熟,千頃梨園,黃澄澄的果子掛滿枝頭,別是一番風景。下梨了,路邊村頭,金黃的鴨梨堆成了山,甜香四溢,游人可隨意品嘗。待初霜過后,梨園盡染。梨葉雖不及楓葉鮮艷,但淺紅、金紅、棕紅,色彩斑斕。此時游覽,天高云淡,氣爽風清,登高放眼,足以讓人大飽眼福。
冬天賞樹,詩畫遍地。梨林冬景,妙在品樹。踏枯草,登沙丘,尋找一片百年老樹。黃河故道的風沙,使它們一株株蒼黑如鐵。你若仰望,以藍天相襯,那交錯的枝丫,酷似畫家筆下的老梅,又似金鉤鐵畫的篆書。你若有幸恰逢微雪初晴,黑褐色的樹枝上,覆蓋著薄薄的白雪,便可目睹一幅天然的水墨丹青——“寒林初雪圖”。如果你身背照相機,定會不停地按動快門;如果你是繪畫愛好者,必然揮毫潑墨如癡如醉。
五子救母樹,有一棵老樹的根部已經(jīng)枯死大半了,嚴重影響了水分和養(yǎng)料的供應,如不采取措施,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危及生命。這時候,有個聰明的果農(nóng)想出一個辦法,把根部長出的五個嫩枝嫁接到老樹上,為老樹構(gòu)建了新的營養(yǎng)通道。就像五個孩子共同攙扶著年老力弱的母親,讓母親恢復了青春和活力。于是,這棵樹便有了一個溫情的名字——五子救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道,在這棵梨樹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梨樹王
“梨樹王”位于梨園的西北部,高8米,胸徑1米,樹冠遮地面積近一百平方米。這棵樹,據(jù)說是韓路村王姓家族的八世祖王泰栽于康熙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樹齡,但每年產(chǎn)量仍達四千多斤,而且酥脆甘甜,品質(zhì)極佳。經(jīng)有關(guān)專家考察論證,“鴨梨王”無論樹齡之高,樹型之大,還是產(chǎn)量之多,品質(zhì)之優(yōu),堪稱全國之冠,景區(qū)之魂。在同樣的條件下,它為什么長成了“樹王”?它的下面到底藏著什么秘密?只好等待專業(yè)人士去破解了。
不過,一代又一代的梨鄉(xiāng)百姓,早已用自己的豐富的想象解答了這個問題。他們說:這棵“梨樹王”是受了“皇封”的。封它的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據(jù)說,是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劉秀率領(lǐng)文武百官來到梨園,走到一棵高大的梨樹下,有個梨子突然從樹上掉下來摔碎在他的腳前。于是,他命人又從樹上摘下一個,這一嘗不要緊,頓覺滿口生津、唇齒溢香。劉秀贊道:“此真乃梨之王也!”說也奇怪,那樹枝葉搖擺,好像在說謝主隆恩。因此那棵樹就被稱為“御封梨樹王”。
歷經(jīng)一千九百多年,原樹幾度枯衰。但是,每次干枯之后,都會在原處萌發(fā)新芽。長大后,總是挺拔繁茂、高大異常,從不失王者風范。現(xiàn)在這棵梨樹王,已經(jīng)不知道是第幾代“樹王”了。
東漢光武帝劉秀封了梨樹王之后,自然不能讓“梨樹王”成為“孤家寡人”,在隨臣的提議下,他又按自己朝中的“編制”,一并冊封了梨樹王國,也就是旅游圖上的“梨王宮”,其中將、相、后、妃,一應俱全。梨樹王南側(cè)的兩株便是梨樹王的左右宰相。
梨樹王北側(cè)的一棵大樹為“梨王后”。原樹已幾經(jīng)枯衰,現(xiàn)存的一株是康熙年間,由當?shù)赝跏系诎耸雷嫱跆┰谂f址重新育植的,迄今也有三百多歲了。此樹開花與結(jié)果量,只有梨樹王能與之媲美。
在近二千年的悠悠歲月里,梨樹王和它的后、妃、將、相們一起見證著冠州梨園的盛衰枯榮。近兩千年來,梨樹王的子孫們,曾以濃密的枝葉,為農(nóng)民起義軍遮風擋雨、避敵藏身;曾以甘甜的果實,為遭遇荒年的窮苦百姓填充饑腸、解餓止渴。
在“梨樹王”附近,還有一株著名的老梨樹“八仙聚”,樹干粗矮,枝繁葉茂,頂端有八根粗如碗口的樹枝同時生出,伸向八方,似碧波之上八仙在各顯神通。
據(jù)說與蠶姑救劉秀的故事有關(guān):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殺了漢平帝。王莽為斬草除根,非殺掉劉秀不可。
劉秀遭到王莽的追捕,只身逃到此地。就在劉秀絕望之時,前面竟出現(xiàn)了連綿的沙丘、叢雜的樹林。他便慌忙策馬鉆了進去,這才發(fā)現(xiàn)是一片茂密的梨林,中間有一塊桑園。一位采桑少女正驚愕地望著他,那雙充滿訝異、憐惜和愛慕的大眼睛,一下子就印在劉秀的心里。他無暇多說,只是求救,蠶姑感動他的誠懇,憐憫他的處境,靈機一動,連忙接過父親駕扶的耕犁,讓劉秀躺在墑溝里,然后若無其事的犁起地來。犁鏵翻起的土把劉秀埋得嚴嚴實實,一只螻蛄怕憋死這位真命天子,就在他鼻孔前面拱了一個小窟窿,好讓他喘氣?墒莿⑿銋s把好心當成了驢肝肺,一下子把螻蛄的頭掐了下來,但轉(zhuǎn)念一想,才知道錯了,就趕緊拿了根小草棍把螻蛄的頭和身子穿在一起。所以直到現(xiàn)在,天下螻蛄的腦袋與身子都分為兩截。
蠶姑娘剛藏好劉秀,追兵就到了。他們發(fā)現(xiàn)了劉秀的馬,卻找不見人,就逼問姑娘,姑娘不說,最后慘死在王莽刀下。劉秀在蠶姑的幫助下逃得了性命,等他做了皇帝,雖然有六宮粉黛繞身,但怎么也不能沖淡梨園少女那純真、質(zhì)樸、善良的眼光。于是就頒布一道圣旨,在蠶姑救駕的地方修建一座“蠶姑廟”,并親來祭奠,以表示對那位救命少女的永遠懷念。離此西北4公里處,現(xiàn)有蠶姑廟村,蠶姑廟直到解放前還保存著遺跡,“蠶姑廟”三個字就是劉秀親筆書寫的。據(jù)說廟柱上的楹聯(lián)“唐王留下鸞鳳詔,漢帝借避虎狼兵”也是劉秀擬撰的。
劉秀來蠶姑廟祭祀時,一路勞頓,便有歇息之意。他脫去龍袍,搭在梨樹枝上,倚樹歇憩。劉秀是天子之軀,原本身材高大,一株獨木難撐龍體。當他睡醒時,那棵樹已經(jīng)半撲在地,劉秀說:“臥龍潛勢也,甚解朕意。”
被封為“臥龍”的梨樹,至今軀干潛伏、枕枝虬曲。前邊那幾株分別是光武帝的“御衣架”、“拴馬樁”和“大內(nèi)侍衛(wèi)”,整個這一片梨林就稱作“御宿園”。
由于真龍?zhí)熳拥姆赓p,這片梨園就名聲遠播,這里的鴨梨被列為貢品,并且代代蔭襲。世代梨農(nóng)也不負重任,管護梨園精心細致,技術(shù)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區(qū),因而這里的鴨梨質(zhì)量極佳。自漢代以來,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競相品嘗。新中國成立以后,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黨政機關(guān)、企事業(yè)單位也爭相前來選購,F(xiàn)在,冠州鴨梨已遠銷東南亞和歐美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相關(guān)文章
網(wǎng)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