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那些事兒-聊城歷史地名(一)
微子城 商紂王之庶兄受封之地。商紂王將其庶兄啟,封為微國,受以子爵,因之啟的封地稱為“微子城”。《太平寰宇記》記載:“聊城縣微子城,紂之庶兄封于此,有故城存焉。”可見,微子城在聊城縣境內(nèi),直到宋代尚有遺城留存。《名勝志·城冢志》記載:“微子城在縣東北十八里,世傳商受(按,即紂)時微子所封。”清宣統(tǒng)二年(1910)的《聊城縣志·古跡》也記載:“微子城,在縣東北十八里。”而清代的著名學者葉圭綬則說:“攝城在博平之南30里,亦名微子城,又名郭城。”《考古錄》上說:“據(jù)《聊城縣志》圖,微城所在,正古攝城,攝城臨黃溝,黃溝亦稱湄河。”考“微”、“湄”二字古通用,湄河即微河。故微子城即春秋戰(zhàn)國時攝城,亦即攝國故城。
聊古廟 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位于今聊城東昌府區(qū)北15里處!独m(xù)山東考古錄》載:“聊城縣故城在城西北十五里,今聊古廟,是后人于其地立廟名耳。”治所在聊古廟的時間約為1千余年,距今已2500余年。北魏人酈道元記錄其當時的風貌說:“城內(nèi)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門有馳道,絕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東門側(cè)有層臺秀出”,即魯仲連射書臺。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聊城縣城東遷至王城。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此城,在這里修建了廟宇,名為聊古廟,又名聊崮廟。清康熙年間,狀元聊城人鄧鐘岳到此,書寫“聊古廟”匾額1方,懸于廟門,遂將“聊古廟”之名稱沿襲至今。1978年7月,聊城地區(qū)革命委員會定其為地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城 北魏至后晉時聊城的縣城!段簳·地形志》載:“聊城縣有王城,郡、縣治。”北魏泰常七年(422),安平王鎮(zhèn)平原,他于原聊城縣城(聊古廟)東40里處(今東昌府區(qū)城東10千米許田莊南)筑新城,名曰平原鎮(zhèn),世稱曰王城。太和十一年(487)罷鎮(zhèn),置平原郡,遂以王城為郡治,聊城縣治所也遷至此城。北魏泰武永安年間,葛榮于此置冀州,尋廢,魏孝武帝復(fù)置平原郡。隋開皇三年(583)廢郡,十六年(596)置博州,仍治王城。大業(yè)二年省。唐武德四年(621)重置博州,天寶元年(742)改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復(fù)為博州,而州、郡治所一直在王城。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因河決城圮,南遷州、縣治所于巢陵故城,即今聊城以東10千米的許營大石槽村。聊城縣治在王城的時間為446年。
西聊縣 南北朝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從原聊城縣中,分設(shè)西聊縣,北齊時并入聊城縣。后不復(fù)置。
堂邑縣 隋開皇六年(586)置。沿其西北“漢代堂邑”之名故名。屬東郡,故治在今堂邑鎮(zhèn)西北5公里千戶營村。唐屬河北道毛州。宋遷縣治至今堂邑鎮(zhèn),屬博州。元屬東昌路。明、清均屬東昌府。民國初屬山東省東臨道。1936年屬山東省第六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3年,為紀念行乞辦義學的武訓將堂邑縣改名為武訓縣。1949年復(fù)名堂邑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區(qū)。1952年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qū)。1956年3月,堂邑縣建制撤銷,其轄地分別劃入聊城和冠縣。
博州 隋開皇十六年(596)置。治王城(聊城故城)。大業(yè)二年(606)廢。唐武德四年(621)復(fù)置,治所仍在王城。隸屬河北省。轄聊城、博平、武水、清平、高唐、堂邑6縣。天寶元年(742)改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復(fù)改博州,期間,郡、州治所和隸屬、轄縣均未變。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因河決城圮,州治南遷巢陵(聊城故城)。宋代,改隸河北東路,治所仍為巢陵。時轄聊城、高唐、堂邑、博平4縣。宋淳化三年(992),黃河決口,巢陵城毀,州治遂遷孝武渡西(今聊城舊城)。金代,博州改屬山東西路,州轄聊城、堂邑、博平、茌平、高唐5縣。元代,博州改為東昌路總管府。后不復(fù)置。
武水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置。屬博州。武水鎮(zhèn)(今沙鎮(zhèn))為縣治所,故城在今東昌府區(qū)沙鎮(zhèn)。后周顯德二年(955),武水縣建制撤銷,其境域劃歸聊城縣。后不復(fù)置。
巢陵城 后晉至北宋初聊城的縣城。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聊城舊城因“河決城圮”,于是把縣治南遷至巢陵。“巢陵”因巢父之墓而得名。巢父是中國古代名士。他生活在堯舜之時,“山居不營世利”,以樹筑巢,居于其中,故稱其為巢父。相傳,堯曾“以天下讓之”,他不肯接受。他死后葬于此地,人稱其墳?zāi)乖?ldquo;巢陵”。舊《聊城縣志》說:“今城東南有巢陵城,巢父陵在城十字街東南角”。此城為聊城縣和博州的治所,在今聊城東南15里的許營鄉(xiāng)大石槽村西,俗稱其曰“舊州坡”,或“舊州洼”。宋淳化三年(992),河決毀巢陵城,聊城縣治乃西遷孝武渡西。聊城縣治在巢陵的時間為47年。
孝武渡西城 今聊城舊城。宋淳化三年(992),因黃河水患,巢陵城毀,移聊城縣治至孝武渡西,即今聊城舊城。熙寧三年(1070)始劃定規(guī)模,搬運土木,修筑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修建磚城。孝武渡也叫崇武渡。《聊城縣志·城池》曰:“孝武渡在通濟閘上流”,其位置當在今閘口南聊城一中附近,其渡口西有羊使君街。
東昌路 元代政府的行政建制。元代以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國行政區(qū)劃設(shè)置,改州為路,原博州改名東昌路總管府,治聊城。東昌作為境內(nèi)建制名稱,始見于此。之所以名東昌,一說因徒駭河東北過茌平縣遙昌鄉(xiāng);一說聊城自秦以來屬東郡,因“東”又加含吉祥之意的“昌”字而取名。明洪武元年(1368),改東昌路為東昌府。
筑先縣 1940年,為紀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改聊城縣(今東昌府區(qū))為筑先縣,先屬魯西行署,后屬冀魯豫行署。1949年復(fù)名聊城縣。
聊堂縣 1943年秋,冀南行署決定,以聊西辦事處和堂邑南部組建聊堂縣抗日民主政府,縣政府駐溫集、張爐集一帶農(nóng)村,先后隸屬冀南第七專署、冀魯豫第七專署。1946年2月,聊堂縣建制撤銷,所轄地區(qū)分別劃歸筑先縣和武訓縣。
武訓縣 1943年,為紀念行乞辦義學的堂邑縣武莊人武訓,將堂邑縣改名為武訓縣。1949年復(fù)名堂邑縣。
聊陽縣 1947年9月,劃出陽谷縣北部、聊城縣南部置聊陽縣,屬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縣政府駐沙鎮(zhèn)。1949年9月,聊陽縣建制撤銷,所轄村鎮(zhèn)劃歸原屬各縣。
責任編輯:龐玉偉
相關(guān)文章
網(wǎng)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