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中生代(一)
發(fā)布:2014-5-26 15:07:39 來源:冠縣信息港 瀏覽次 編輯:佚名 分享/轉發(fā)»
中生代,地質年代的第四個代。代表符號為Mz。約開始于2億3千萬年前,結束于6700萬年前。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此時脊椎動物大量發(fā)展,特別是水中、陸地和空中;鳥類、有袋類、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已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箭石類動物最為繁榮。植物以裸子植物的銀杏、蘇鐵等為主。主要為陸地環(huán)境,偶有火山活動,中生代形成的地層叫中生界。
中生界,山東省中生界分為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中生界為斷陷盆地沉積。
一、 三疊紀
三疊紀,地質年代中生代的第一個紀,代表符號為“T”。由于這時期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為上、 中、下三個部分,故名。約始于23000萬年前,結束于19500萬年前,本紀為早、中、晚三個世,裸子植物繼續(xù)發(fā)育,巨大爬行類動物發(fā)育,迷齒類絕跡。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瓣鰓類動物為主,腕足類減少,原始哺乳動物開始出現。這一時期的地層叫三疊系。
三疊紀,山東中生代以前主要是幃向構造體系活動,印支運動以來構造活動方式有了重大變化,表現為新華夏系的強烈活動。聊考大斷裂就是這種強烈活動地域之一。特點是派生出大的旋卷構造。其本身常被晚華夏系構造切割。聊城地層以聊考大斷裂為分界,分為魯西地層分區(qū)、華北平原地層分區(qū)。聊考斷裂帶,北起聊城,經宋集、白衣鎮(zhèn),南至河南省蘭考,全長270KM,規(guī)模大、活動時間長,是魯西隆起與臨清凹陷的分界。該斷裂對其后形成的壽張凹陷、東明凹陷有明顯控制作用,凹陷的基底為上古生界。在布格重力異常圖上表現為北北東向線形梯度帶,斷層兩側電法標志層(奧陶系灰?guī)r)埋藏,東側深1500M,西側深3500~4500M,兩者相差2000~3000M,最大落差6000M。該斷裂向西傾,傾向凹陷一側,傾角60°左右;顒犹攸c是中間強、南北弱。斷距最大3700M。
境內魯西地層分區(qū)缺失三疊系堆積,華北平原地層分區(qū)沉積了一套三疊系聊城組地層,這是山東省唯一的三疊系代表地層,三疊系因見于聊城以西地區(qū),故名聊城組,為一套干熱氣候下形成的淺棕色、紫紅色河湖相砂、粉砂、泥質沉積,含輪藻化石,厚逾1245M,是山東省唯一肯定的三疊紀沉積。聊城當時氣候干熱。
聊城組
聊城組命名于聊城,1980年趙志清報導輪藻化石時公開此組名。其巖性和化石面貌見堂邑鉆孔剖面。
聊城堂邑鉆孔聊城組剖面
上覆地層,館陶組(N1g)
聊城組(Tl) 厚1245.5m
上段(Tl2) 厚659.5m
23.淺棕色鈣質扮砂巖,鈣質砂巖,白云質粉砂巖、白云質砂巖、粉—細砂巖與
棕紅色泥巖不等厚互層,上部夾少許含礫砂巖、泥質粉砂巖。產輪藻:Stel-
latochara hoellvensis,Stenochara donetziana ,Cuneatochara sp. 75m
22.淺棕色鈣質粉砂巖,粉砂巖央棕紅色泥巖。產輪藻:stenochara donetziana,
S.sp.,Cuneatochara acurninata 32.5m
21.淺棕色白云質砂巖夾棕紅色泥巖 19.5m
20.上、下部為淺棕色含礫砂巖;中部為淺棕色鈣質粉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
巖與棕紅色泥巖互層 17.0m
19.淺棕色鈣質粉砂巖與棕紅色泥巖互層。產輪藻:Stenwchara donetziana,S.spp.
24.0m
18. 淺灰色粉砂巖、鈣質粉砂巖、鈣質砂巖與紫紅、棕紅色泥巖不等厚互層。產
輪藻:stenochara yuananenrsis ,S.donetziana 38.0m
17.淺灰色細砂巖、高嶺土質粉砂巖夾紫紅色泥巖,并見淺灰色粗砂巖、含礫砂
巖、鈣質砂巖。產輪藻:Stenochara donetziana,S.spp. 61.5m
16.淺灰色鈣質粉砂巖、鈣質砂巖與紫紅色泥巖不等厚互層。產孢粉化石。 22.5m
15.淺灰色細砂巖、含礫砂巖夾紫紅色泥巖。產孢粉化石。 19.0 m
14. 淺棕、淺灰色粉—細砂巖,泥質粉砂巖夾紫紅色泥巖。產孢粉化石。 20.5 m
13.頂部有12m紫紅色砂質泥巖,見石膏脈,上部為淺棕、淺灰色鈣質砂巖夾紫
紅色泥巖;下部為淺棕色高嶺土質粉砂巖夾紫紅色泥巖。產輪藻:Stenochara
yuananensis 92.0m
12.淺棕色鈣質砂巖、粉—細砂巖與紫紅色泥巖不等厚互層,夾粉砂巖,泥質粉
砂巖。產孢粉化石。 40.5m
11.淺棕色粉—細砂巖夾紫紅色泥巖(局部呈不等厚互層狀)及少許鈣質砂巖,
偶見石膏晶片。產輪藻:Stenochara sp.及孢粉化石。 184.0m
10. 淺灰色鈣質粉砂巖、粉—細砂巖與紫紅色泥巖互層。產孢粉化石。 13.5m
下段(Tl1) 厚 586.0m
9.淺棕色粉—細砂巖、鈣質砂巖夾紫色泥巖、砂質泥巖(局部砂巖和泥巖呈不
等厚互層狀)。產孢粉化石。 159.5m
8.淺棕色粉—細砂巖、粉砂巖與紫色泥巖、砂質泥巖互層夾鈣質粉砂巖。產輪藻:Porosphaera dongtunensis 20.0m
7.淺棕色扮—細砂巖、鈣質及白云質砂巖、泥質粉砂巖與紫色泥巖呈不等厚互層,局部泥巖呈夾層狀。 50.5m
6.淺棕、灰白色細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鈣質砂巖夾紫色泥巖(砂巖和泥巖局部呈互層狀)。產輪藻:Stellatochara hoellatochara cf.fusifusiformis S.spp. 74.0m
5.淺棕色粉—細砂巖夾紫色泥巖及少許泥質粉砂巖, 底部為鈣質砂巖和泥質粉砂巖。產輪藻:Porosphaera dongtunensis, Stetlatochara cf.fusiformis,S.spp.及孢粉化石 36.0m
4.灰白色(底部為淺棕色)粉—細砂巖、鈣質砂巖夾紫色泥巖。產孢粉化石。 75.5m
3.淺棕色扮砂巖,粉—細砂巖夾紫色泥巖 58.5m
2.灰紫色泥巖與白云質砂巖互層夾泥質粉砂巖、鈣質砂巖。 47.0m
1.白色硅質含礫砂巖與灰紫色泥巖、砂質泥巖互層。產輪藻Stellatochara lipatovae 65.0m
不整合,下伏地層:二疊系(P)
聊城組可分兩段:上段由淺灰色細砂巖、淺棕色粉砂巖及棕紅、紫紅色泥巖組成,厚
659.5m;下段由淺棕色細砂巖夾紫色泥巖及少許砂礫巖組成,厚586m。該組產三疊紀孢粉和輪藻化石。
據現有資料,山東省內僅知聊城有三疊系聊城組分布。但聊城組的分布范圍并不限于山東,在與聊城毗鄰的河北省臨西地帶,仍有該組存在。兩地相比,聊城組發(fā)育好,化石豐富,厚度達1000m以上,較為標準。由上述聊城堂邑鉆孔剖面分析,聊城組上段大體自成一個沉積旋回,上部以淺棕色粉砂巖、棕紅色泥巖為主,中下部主要為淺灰色粉—細砂巖、細砂巖夾紫紅色泥巖。與上段相比,該組下段的巖性偏粗,也約略構成一沉積旋回,以淺棕色粉一細砂巖為主,近底部見多層砂礫巖,泥巖層在上部尚多,下部多以夾層出現,呈紫、灰紫色。聊城組所見直輪藻、楔輪藻兩屬之各種均只見于上段,哈爾韋克星孔輪藻上、下段均有,其余星孔輪藻屬的各種及孔球輪藻均只見于下段。上述輪藻化石中,除東屯孔球輪藻系最先見于聊城組的化石外,其余均是在國內、外早已被發(fā)現的分子。其中Stenochara donetziana見于蘇聯俄羅斯地臺南部中三疊統,Stenochara yuananensis 見于湖北南漳中三疊統巴東組,Cuneatochara acuminata在蘇聯下、中三疊統和陜西銅川上三疊統瓦窯堡組中均有產出; Stellatochara hoellvicensis, S.lipatovae兩個種均曾在東德圖林根中三疊統見及,且前者尚見于瑞典南部、蘇聯頓巴斯的中三疊統和陜西中三疊統二馬營群,后者及stellatochara cf.fusiformis分別與安徽中三疊統銅頭尖組所產Stellatochara anqingensis ,S.fusiformis相似,關于孔球輪藻,目前僅知產于三疊系。
應當指出,聊城組的上段和下段均夾有很少量的含孢粉暗灰色泥巖。其中上段的泥巖產孢粉化石多,但與下段所產者在總體面貌上無大的區(qū)別。據李光星、朱神照、常永英等研究,該組所見孢粉化石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78%,蕨類孢子占22%,無被子植物花粉,顯示中生代早期植物群面貌。蕨類孢子中的Aratrisporites在瑞士及國內陜甘寧、新疆、湖北、云南等地三疊紀地層中早已被發(fā)現,該屬在本組計有四種,其含量近蕨類孢子的半數,這是聊城組時代屬三疊紀的最有力的證據,其次是Osmundacidis,計有兩個種,含量約為孢子總量的7%,該屬時代雖可由二疊紀末延至新生代,但三疊紀最常見。在裸子植物花粉中,本體上帶肋條的類別計有Taeniaesporites,Striatopinites,Striatopodocar Protosacculina四屬,含量近裸子植物花粉總量的5%(僅四肋粉屬即占2%)。綜合考慮蘇聯、瑞士和國內川、滇、新疆這類化石的時代,可認為屬晚二疊世一三疊紀,但以三疊紀為主(尤其是四肋粉)。就全部裸子植物花粉看,銀杏、蘇鐵類含量不高(2.5%左右),占統治地位的是松柏類,并含有少許Cordaitina,Illinites(均不超過0.5%)等古生代孑遺分子,這是中生代植物發(fā)展第一階段(早、中三疊世)的植物群特征。
鑒于以上事實,李光星等孢粉研究者將聊城組的時代置于早—中三疊世。這一意見與輪藻研究者趙志清等所持中三疊世的結論雖有了一定差異,但在肯定聊城組屬三疊系且非上三疊統上,二者卻可以統一起來。當然,這僅是據一個鉆孔做出的結論,加之所引剖面的上覆層是上古近系館陶組,聊城組厚度超過1000m仍是殘厚,因此有理由認為晚三疊世沉積在該組分布區(qū)可能存在或曾經存在過。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