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那些事兒-聊城歷史地名(二)
清淵縣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置。治所清陽城(今河北省館陶縣城西城)。先隸冀州巨鹿郡,后屬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221)改隸陽平郡,西晉咸寧年間(275~280)改屬司州陽平郡。十六國后趙建平元年(330),改清淵縣為臨清縣,后省。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復置清淵縣,仍屬司州陽平郡;同年,析清淵縣西部地域復置臨清縣。北齊時,清淵縣治改徙清水堡。隋開皇元年(581),清淵縣改屬清河郡。唐時,清淵縣并入臨清縣。后不復置。
清泉縣 縣名。源于正史《晉書》、《北齊書》、《隋書》,臨清舊州、縣志均沿用此說。歷代地理學家、史學家多次進行校正:唐人李吉甫撰《無和郡縣志》中對清泉縣校注為“‘泉’地理志作‘淵’唐避”;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曰《晉書》之清泉縣“本清淵避唐諱改”;葉圭綬著《續(xù)山東考古錄》載:“考元和志隋志淵作泉乃唐避諱,隋縣(即清淵縣)未改名”;顧祖禹撰方志名著《讀史方輿紀要》中說:“臨清州,西漢設清淵縣,唐并入臨清縣,淵,晉志、隋志具作泉,唐人為高祖諱也。”由此斷定,臨清歷史上未置過清泉縣,只因唐人“避諱”,才將清淵縣寫成清泉縣。
信鄉(xiāng)縣 西漢置。隸屬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臨清城區(qū)北部。后漢省。后不復置。
厝縣 西漢于清平之域置,屬清河郡。東漢安帝時改為甘陵縣,故城在今清平鎮(zhèn)南。
貝邱縣 西漢置貝丘(邱)縣,北齊省。故城在今清平鎮(zhèn)西南。隋初,復置貝丘縣。開皇六年(586)析貝邱縣置清陽縣屬清河郡;十六年(596)改貝邱縣為清平縣。后不復置。
甘陵縣 東漢安帝因孝德皇后葬于厝縣,故改厝縣為甘陵縣,并移清河國治于甘陵。晉改甘陵縣為清河縣,屬清河國。后不復置。故城在今清平鎮(zhèn)南。
清陽縣 漢置縣,為清河郡治所,后漢省。故城在今清河縣東南。隋復置,隸清河郡,治所在今臨清市城東北。唐遷治于今河北省清河縣境,仍為清陽縣。廢縣時間不詳。
清河國(郡、縣) 東漢時由清河郡改置。治所由今河北省清河縣境遷入臨清境內,同甘陵縣治。三國魏時復置清河郡,治所在今臨清城北部。西晉復為清河國,并置清河縣,縣隸屬于國。十六國時又置清河郡。北魏清河郡、縣同置,縣隸屬于郡,治所同。隋代清河郡、縣遷治于今河北清河縣境。清河國(郡、縣)在今臨清境內置存約472年。
清平縣 漢置貝丘縣,北齊省。隋初復置,開皇十六年(595)改為清平縣,屬清河郡,故治在今臨清市城東20千米水城屯村。宋元豐四年(1081)因漯河決城毀,治所遷至明靈寨即今高唐縣清平鎮(zhèn)。明、清皆屬東昌府。民國年間,先后屬濟西道、東臨道、德臨道。1946年8月,為紀念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冀南行署第七分區(qū)政委肖永智,曾改名永智縣。1949年8月恢復清平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區(qū)。1952年平原省撤銷,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qū),同年縣政府遷至今臨清市康莊鎮(zhèn)。1956年清平縣建制撤銷。其轄區(qū)分別劃歸臨清縣和高唐縣。
沙丘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臨清縣西部置沙丘縣,屬清河郡。大業(yè)二年(606),沙丘縣并入臨清縣。唐武德四年(612),析臨清縣復置沙丘縣;貞觀元年(627)又并入臨清縣。后不復置。
永濟縣 唐大歷七年(772),析臨清縣置永濟縣,屬貝州,治所在張橋店即今冠縣北館陶鎮(zhèn)。五代后梁屬大名府。后晉屬澶州。后漢后周改屬大名府。宋建隆元年(960),永濟縣并入臨清縣。后不復置。
臨清州 明弘治二年(1489),升臨清縣為臨清州,領館陶縣、邱縣,屬東昌府,治所在今臨清市城區(qū)。清順治元年(1644),改州為縣,屬東昌府。
臨清直隸州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臨清縣為臨清直隸州,領夏津、武城、邱縣3縣,屬山東布政司。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
衛(wèi)東縣 1942年11月15日,為加強衛(wèi)運河以東地區(qū)抗日工作的領導,冀南行署決定設立衛(wèi)東抗日民主辦事處。1943年9月18日,在楊墳村召開各界人士代表大會,成立衛(wèi)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隸屬冀南第七專署、冀魯豫第七專署、冀南第一專署,縣政府先后駐李官莊、孫樓、楊墳、楊二莊一帶。1946年3月,衛(wèi)東縣建制撤銷,所轄地區(qū)分別劃歸堂邑縣、臨清縣。
臨清市 1945年9月,析臨清縣置臨清市,縣、市分治,均屬冀南行署第一專區(qū)。1948年11月,臨清市升為地級市,直屬冀南行政公署。1949年3月,降為縣級市。同年8月,臨清市改為臨清鎮(zhèn),縣、鎮(zhèn)均屬河北省邯鄲專署。1952年10月,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qū)。1954年8月,撤銷臨清鎮(zhèn),復設臨清市,縣、市分治。1958年12月,省臨清縣入臨清市。1963年3月,改臨清市為臨清縣。1983年8月,改臨清縣為臨清市。
陽平縣 漢置陽平縣,屬東郡。東漢為侯國,曹魏屬陽平郡,晉省入樂平縣。北魏復置陽平縣,北齊改陽平縣為樂平縣。隋開皇六年(586),廢樂平縣、莘亭縣,復置陽平縣,屬莘州,八年(588)改陽平縣為清邑縣。后不復置。
樂平縣 北齊,改陽平縣為樂平縣。隋開皇六年(586)廢樂平縣,復置陽平縣。后不再置樂平縣。
莘亭縣 北周建德七年(575)析樂平縣置莘亭縣。隋開皇六年(586),廢樂平縣、莘亭縣復置漢代初置、北齊所廢的陽平縣,八年(588)改陽平縣為清邑縣;大業(yè)二年(606)改清邑縣為莘縣,屬武陽郡。唐武德五年(621)析莘縣復置莘亭縣,屬博州;次年,莘亭縣廢,其轄區(qū)劃歸莘縣。后不復置。
觀城縣 古觀國,春秋衛(wèi)地,漢置畔觀縣,東漢更名衛(wèi)國縣。隋開皇六年(586),改為觀城縣,屬武陽郡。唐屬魏州,縣治在舊觀城店。宋初屬開德府,縣治遷至今觀城鎮(zhèn),后分別改屬大名府和濮州。明屬東昌府。清初屬曹州府,雍正八年(1730)屬濮州,十三年(1735)復歸曹州府。1913年屬東臨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1940年屬冀魯豫邊區(qū)第十八專署。1943年1月,觀城縣與朝城縣南部合并為觀朝縣,縣治駐觀城鎮(zhèn)。1944年秋,觀朝縣撤銷,恢復觀城縣建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平原省濮陽專署。1952年7月,與朝城縣合并為觀朝縣,縣治駐朝城鎮(zhèn)。同年11月,改屬山東省聊城專署。1956年3月,觀朝縣撤銷,原觀城縣轄區(qū)劃歸范縣。1964年9月,范縣建制劃歸河南省,原觀城縣轄區(qū)劃歸山東省莘縣。
清邑縣 隋開皇六年(586)改漢代始置的陽平縣為清邑縣;大業(yè)二年(606)改清邑縣為莘縣,屬武陽郡。后不復置。
莘州 隋開皇十六年(596)置,轄陽平縣。大業(yè)二年(606),莘州廢。唐武德四年(621),復置莘州,轄莘縣。貞觀四年(630),莘州廢,莘縣改屬魏州。此后不復置州。
朝城縣 漢置東武陽縣,北魏改曰武陽縣,唐永昌元年(689)改曰武圣縣。開元七年(719),改武圣縣為朝城縣。天佑三年(906)改稱武陽縣,五代唐復稱朝城縣,故城在今朝城鎮(zhèn)西40里。宋屬開德府,宋明道二年(1033)遷縣治于社婆村即今莘縣朝城鎮(zhèn)。元初屬東平府,后屬濮州。明屬東昌府。清屬曹州府。1913年屬東臨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1942年9月,為紀念抗日烈士齊南峰,改為南峰縣;1945年5月,復名朝城縣;1947年又改名南峰縣;1949年初又復名朝城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區(qū)。1952年7月,朝城縣與觀城縣合并為觀朝縣,縣政府駐朝城鎮(zhèn)。后不復置。
朝北縣 1940年10月,根據抗日戰(zhàn)爭的需要,魯西北專署決定以朝城西北部的王奉、大王寨、張魯等地區(qū)組建朝北抗日民主辦事處。1941年1月,中共魯西區(qū)黨委決定組建中共朝北縣工作委員會?h工委先后駐王奉、張魯一帶。1943年7月,莘縣、朝北縣合并為莘朝縣。
南峰縣 1942年9月,為紀念抗日烈士齊南峰,改朝城縣為南峰縣,縣政府駐朝城鎮(zhèn)。1945年5月,復名朝城縣;1947年又改名南峰縣;1949年初,又復名朝城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區(qū)。后不復置。
觀朝縣 1943年1月,觀城縣與朝城縣南部合并為觀朝縣,縣治在觀城鎮(zhèn)。1944年秋,觀朝縣撤銷,恢復觀城縣建制。1952年7月,觀城縣與朝城縣合并為觀朝縣,縣治在朝城鎮(zhèn),屬平原省聊城專署。同年11月,平原省撤銷,改屬山東省聊城專署。1956年3月,觀朝縣建制撤銷,南部劃歸范縣,北部劃歸莘縣,東北部劃歸壽張縣。
莘朝縣 1943年7月,莘縣抗日民主政府與朝(朝城)北縣工委合并為莘朝縣抗日民主政府?h政府先后駐原莘縣縣城西北部和朝北地區(qū)農村,屬冀魯豫行署魯西北專署。1945年5月,莘朝縣建制撤銷,恢復莘縣建制,原朝北地區(qū)劃歸元朝縣。
責任編輯:龐玉偉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